明天是一年一度的“3·15”,保護汽車消費者權益成為車界關注的熱點。發改委一項報告中指出,2006年汽車和住房是兩個最大的消費熱點。但消費熱同時也帶來了消費糾紛。雖然在階段,汽車消費者們的權益保護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國家政策、消保委和汽車產業界這三只巨手,已經開始在協力編織一張保護之網,汽車消費環境已經有了較大提升。
法規政策保“駕”護航
自從2004年新的汽車產業政策實施,近二年來車主和駕駛員們以前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當你學車時,有《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規定》來規范駕校的行為;當你買車時,有《車輛購置稅征收管理辦法》來杜絕亂收費;而《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則規定了銷售商要取得廠商授權,斷了黃牛倒車之路。另外,國家以新的汽車消費稅和禁止限小的政策來支持小排量車的發展,以利于汽車進入更多的家庭。
修車時有《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保駕;開車上路則有強制三者險護航。遇到了缺陷車輛可以召回,安全問題,也即將有國家標準來約束,久拖未決的“汽車三包”也有望在今年實施。甚至在汽車環保方面,以往是空白的車內空氣質量標準和汽車回收標準,也于近期出臺,看來消費者們開上“綠色汽車”的日子也為期不遠了。
消保委全力維權
對于消費者來說,產生糾紛的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找消保委。各地的消保委在提升汽車消費環境的過程中,一直擔當著先鋒的角色。而上海市消費者保護委員的做法,則非常具有代表性。
去年6月,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成立了全國首家汽車專業辦公室,受理投訴和咨詢,披露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和典型案例。
汽車專業辦公室成員單位不僅包括了上海市質監局、上海市汽車維修管理處、汽車行業協會、汽銷協會、汽配協會等單位,并且還包括上海大眾、上海通用、廣州本田、一汽、福田、長安、南京菲亞特、東風悅達起亞等廠商,以及永達、東昌等滬上著名的經銷商,此舉可謂是從汽車糾紛的源頭——銷售、服務等環節入手,要求廠商做到價格透明,服務完善,力求把糾紛化解在襁褓中,從而更好地確保消費者的權益。
在這個辦公室的協調下,去年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汽車投訴468件,比前年減少了近30%,為創建和諧的用車環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汽車業界推動自律
據統計,汽車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汽車銷售、汽車維修和汽車零配件等方面。在這種情況下,汽車界的行業協會也紛紛行動起來加強自律,并成立了相關部門來受理消費者們的投訴。
上海市汽車銷售行業協會曾經與上海市工商局共同制定了《上海市汽車買賣合同》規范經銷商的銷售行為,他們還設置法務處,聘請了兩位律師和多位汽車業內專家坐堂,專門處理汽車消費者和經銷商之間的糾紛,。
上海汽車配件流通行業協會的6個專業委員會中,也特設了市場管理及維權工作委員會,對汽車配件市場進行行業自我監督,并通過各種方式,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各種快速、有效解決爭議的途徑。
而今年新成立的上海市汽車維修行業協會,也正在通過大力推進上海市維修行業的自身素質,來引導上海汽修業向“國際接軌、國內領先、用戶滿意”的方向發展。并通過與國家行政執法部門的合作,確保消費者獲得滿意的消費服務,減少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