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業究竟是否過剩?國家正式為之作出了判定。
在國務院近日發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中,汽車業因產能嚴重過剩被列入亟待結構調整的“黑名單”,優勝劣汰將成為這場大規模清理運動的惟一手段。
汽車業產能是否過剩的辯論近兩年來不絕于耳,業界圍繞這一辯題的分歧至今猶存。
但不能否認的是,對于由產能過剩帶來的“不良后果”,汽車業已經一個不少地占全了:產品價格下跌,庫存上升,企業利潤增幅下降,虧損增加。更無法推翻的數據是,去年,國內汽車的產銷差已達200萬輛。據國家發改委預測,以目前的投資速度,五年后汽車產能將達2000萬輛左右,是實際需求量的兩倍。
此次“產能清查”并非簡單的“一刀切”,對在建和擬建項目“區別對待”以及通過“扶優汰劣”優化企業結構和布局,是此次清查的前提和最終目標。
作為最有力的調控手段,新上項目將面臨更高的準入門檻。“自主品牌、自主開發產品”的能力繼成為汽車業發展的總方向之后,再次成為新產能的“準入證”。這意味著,國內資本不能再憑借單一的合資汽車品牌而跨入汽車業的大門。
事實上,上周剛出臺的汽車消費稅調整方案的目的之一,就是抑制對非市場消費主流的大排量汽車的生產投資。
在這場以“重組、改造、淘汰”為行動守則的過剩行業結構調整浪潮中,汽車業舊有格局的打破和市場調整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