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奇瑞第50萬輛轎車駛下生產線。業內人士認為,第50輛轎車下線將是奇瑞生產組織、市場營銷等一步規范的象征,意味著奇瑞已躋身國內主流汽車企業,成為民族汽車工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奇瑞第50萬輛轎車暨A516下線之際,記者在蕪湖專訪了奇瑞董事長尹同耀——
“驕傲和懈怠是奇瑞今天面臨的危險。就像一臺汽車開到了180公里的時速你就知道它哪里松動,盛譽之下,要清醒地感受奇瑞還存在很多短板”
工程師出身尹同耀喜歡穿工作服,為了50萬輛轎車下線穿上西裝他從儀式上走到記者中,立即脫下了外套,他的交談同樣也不加修飾,坦蕩直白。
大喜之日,尹同耀劈頭告訴記者:驕傲和懈怠是奇瑞今天面臨的危險,“我們一些員工以往去海爾學習回來后總是覺得人家這也很、那也好,現在學習回來后卻感覺麻木。企業內部這種驕傲和懈怠是很危險的——一臺汽車開到了180公里的時速你就知道它哪里亂響,在現在的盛譽之下,在今年28.1萬的銷售目標下,我越來越感受到奇瑞在內部管理、盈利水準、資金運用等方面還存在很多短板。奇瑞雖然在超速發展,但28萬產能擺到國際對手面前,仍然是弱小的。比爾蓋茨說微軟離破產只有18個月,我說奇瑞離破產只有18天。”
今年奇瑞要推出六款車型。即使是國內大型汽車合資企業,這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一年推出兩款以上的車型就非常地吃力了。別的合資企業沒這樣兇,其他的自主品牌沒這樣猛,奇瑞為什么要這樣全線沖鋒,又有沒有把握干成呢?
尹同耀說:奇瑞不是保時捷,不是法拉利。大眾廠商一定要把量做上去,一定要在各個車系上全線沖鋒。“奇瑞一定要做一個進攻型企業。我非常希望先進攻,而不是防守反擊,要不就不干,要干就拼命往前沖,義無反顧。今年奇瑞肯定會超28萬輛。1、2月份的成績也很理想。現在我必須得再開兩套模具。除轎車一廠、轎車二廠外,轎車三廠正在建。一廠是旗云和A5。一開始是設計6萬輛,后來搞到10萬輛,15萬輛。現在已經滿負荷;二廠是兩條線,一條裝QQ,還有一條是裝東方之子、瑞虎。今年非常好的形勢是旗云上來了,跟QQ的銷量差不多,一個月差不多在一萬之間。東方之子下一個月的訂單可能會三萬輛。瑞虎現在是供不應求了,量已經上去了。我還有一些殺手锏沒有出來。現在出來一個A5,在一天100臺發動機往上爬,潛力在一個月一萬左右。A5中的A是轎車,將來可以做A1、2、3、4、5、6系。現在5系出來了,1系年底出來,2系正在開發,6系明年上半年。QQ是一個獨立的品牌。就像寶馬的迷你一樣。1系比QQ大一些。QQ是一個獨立的品牌,我將來會做系列的。旗云作為奇瑞最早第一款車,我們也把這一個牌子保留下來。A1、2、3、4、5系是主線——總之,一定要進攻、一定要發展,不瘋狂,就死亡!”
“選擇汽車就是選擇吃苦:遠離大都會的汽車基地是世界趨勢,奇瑞不會離開蕪湖”
現在奇瑞已經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奇瑞在蕪湖發跡,但奇瑞的進一步發展已經成為蕪湖財力難以包容的投資,奇瑞有沒有上市或向外延伸擴展的計劃?
尹同耀告訴記者:奇瑞在國家工商局注冊的名字,沒有叫安徽奇瑞,沒有叫蕪湖奇瑞,就叫奇瑞有限公司。這代表了奇瑞的志向,不僅僅是中國、不僅僅是在這一個地區發展,一定要在世界各地發展,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機會在各地融資投資。中國還沒有意義上的真正一流企業。中國改革開放僅僅20多年,沒有經營一流企業的經驗和時間,硬要做跨國公司,那樣的風險是非常大的。奇瑞現在年年進行體檢,把自己的企業文化完善,技術和隊伍扎實了,這樣才能向外擴張和進攻。
奇瑞這樣國際化的公司,在蕪湖這一個中等城市容得下嗎?尹同耀說:“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實際上做產業尤其是做汽車的大公司,總部基本上不在國際化大都市,比如說大眾總部狼堡和奧迪、保時捷總部都是在一個德國小鎮上。斯圖加特的奔馳和慕尼黑的寶馬都是在大都市的遠郊小鎮上。通用汽車什么時候困難?就是在底特律市中心買了復興大廈后就開始走下坡了。豐田總部從鄉下人要變成城里人,從豐田市遷到東京,但是前年又把總部和研開中心又一塊兒搬回豐田市,在東京只留下國際總部,德隆在新疆做得不錯,到上海就有問題了……為什么呢?人啊,搞產業,搞汽車,就是選擇了困難與艱辛。你要是做房地產開發、做股票,選擇中心城市是規律,搞產業,搞汽車得心無旁鶩、吭哧吭哧的干下去,奇瑞一做大,總部搬到上海、搬到北京,人的想法會變化的。但是這不是說小城市就會受束縛,不是這樣的道理。現在的經濟如此發達,無論在哪里工作,資訊上早就是一個地球村了。
“攻擊型”的奇瑞,“穩健型”的江淮:1+1不一定大于2
當記者向尹同耀詢問奇瑞收購揚子客車的消息時,尹證實這個原來生產底盤的安徽汽車企業已經納入奇瑞旗下,未來將生產商用及SUV車型。但當記者詢問同樣地處一省的江淮與奇瑞有無合作前景時,尹同耀的答復卻相當審慎。他表示:江淮現在運行的情況相當好。這兩個企業之間的企業文化有一些差異,不一樣。江淮的老總左延安和江淮的企業文化是相當穩健的,整個財務狀況也是非常穩健的。奇瑞因為企業年輕沖勁大一點,是“攻擊型”的。這兩種文化在一塊兒是有差異的。所以,如果兩個企業文化加在一塊兒,不是一加一大于二還不如各自發展,完全沒有必要捆在一起。全球很多汽車公司近距離競爭,比如說寶馬跟奧迪,奔馳、寶馬都在一個一兩百公里的三角區域,這樣的內部競爭是看不見的巨大動力,我覺得是好事。把企業捆在一起,捆死的例子太多了,捆活的反而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