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發被反復提及是汽車行業近幾年出現的事。除了一直倡導自主研發的奇瑞、吉利、長城等國內自主品牌的急先鋒外,上海大眾、東風日產等大的合資公司也開始強調自己的自主研發能力。收購羅孚的知識產權后,上汽集團的第三個汽車生產企業上汽汽車正式浮出水面。而這家新成立的汽車公司自起步始就開始倡導自主研發。給外界的印象是,上汽汽車買了羅孚汽車的知識產權,首款車也是以羅孚75為原型的改款車,既然是別人的東西,自主研發從何談起?此外,為上汽搞車型先期開發的主要工作組也是羅孚汽車的原班人馬,車是別人的車,人是別人的人,這是否又是上汽汽車自炒自賣的一種假相呢?這是外界對于上汽自主研發內質的最大質疑。
150人的研發團隊
我們在英國見到了戴維·林德瑞先生,他現在是上汽汽車海外(歐洲)研發中心(Ricardo2010)的總經理和上汽汽車工程院的首席工程師。林德瑞先生說,他一生的三分之一是在羅孚公司度過的,這個公司對他有著特殊的意義。2005年4月28日,羅孚公司正式宣布破產,這一消息讓他感到難過。當時羅孚與上汽的合作已談了一年多,但后來并沒有達成合資的意向,整件事以上汽收購羅孚產品和發動機的知識產權、南汽收購羅孚的生產線及設備而告終。后來經過英國最大的汽車研發機構Ricardo公司的從中斡旋,林德瑞和他的150人的研發團隊轉入上汽汽車海外(歐洲)研發中心(Ricardo2010)工作,開始為上汽汽車研發新的車型。
這150多人本身就是羅孚汽車的研發核心,其中多數人的職業生涯都是在羅孚公司度過的,他們熟悉一輛汽車從構思到開始生產的每一個過程,每個人都肩負著汽車研發中不同的職責。他們轉入上汽海外研發中心后,也成為這一新公司的中堅力量,研發中心員工總數有200人左右,其中50余人由上汽派駐,他們是上汽汽車及其他國際一流零部件企業與設備供應商的資深研發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