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的不斷上漲和消費稅的調整,使得國內眾多借低端SUV進軍整車行業的廠家面臨“去留”的艱難抉擇。上海東方早報昨天從浙江萬豐奧特集團公司獲悉,由于銷售不佳而處于虧損狀態,目前該公司位于上海的整車生產基地———上海萬豐客車制造公司已經暫停生產,目前正在尋求合作伙伴“輸血”。
記者日前獲悉,在去年底處于半停產狀態后,上海萬豐今年3月開始全線停產,位于上海的總部也已遷回浙江。
不過,浙江萬豐奧特集團的相關負責人昨天接受上海東方早報采訪時表示,目前上海萬豐是暫時調整,公司一般情況下不會放棄整車生產,目前正處于和一些企業談合資合作的階段。
據透露,停產是因為萬豐的SUV銷量太小,企業處于虧損的狀態,“我們是民企,比較現實、靈活,沒有贏利就停產,因為如果繼續生產虧損更大,所以希望能通過與大企業合作、共同投資,減少風險”。這位人士甚至表示,萬豐的股份可以少一點,不過仍希望保留萬豐的自主品牌。此外,萬豐也在考慮另一種合作方式,就是引進國外的車型,目前車型不理想也是萬豐銷售不佳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面臨“去留”抉擇的并非萬豐一家。據悉,雖然今年汽車行業又迎來難得的“井噴”,但是低檔SUV與之相較,卻是“冰火兩重天”的生存狀況。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統計顯示,5月份東南富利卡、長豐獵豹、鄭州日產、江鈴陸風、東風本田等廠家的SUV銷量同比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而像萬豐一樣的低端SUV,隨著油價的上漲,近期的銷售更不理想,因為SUV油耗較高。
4月1日起,大排量SUV消費稅稅率最高上漲達15%,但以低價為賣點的SUV廠家都沒有宣布漲價。這樣,在利潤大幅降低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規模效應很難贏利。據悉,雖然制造成本低,但2萬輛是低端SUV的一個坎。目前國內像萬豐一樣生產SUV的民營企業只有長城因起步早而表現突出,目前長城的產銷規模已達到6萬輛。上海萬豐只有1萬輛的生產平臺,2004年銷售了6000多輛,2005年只銷售了4000多輛。今年前5個月僅銷售了824輛,同比降幅達52.6%。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上海萬豐一方面體現了低端SUV、皮卡廠家的現狀,另一方面實際上也是民企造車者的生存現狀。隨著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優勝劣汰將是一種常態,最后我國汽車業將通過兼并重組只留下一些大的汽車企業。民企造車業將不得不做出“去留”的艱難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