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加入WTO的承諾,從2006年7月1日起,進口汽車關稅將從目前的28%降到25%,下調3個百分點。這是我國入世后降低進口車關稅的最后一次調整。關稅觸底,進口車將從此走向春天嗎?關稅觸底,對合資車、自主品牌車將產生怎樣的影響?關稅觸底,進口車價格是否會大降?本報就此詳細解讀“關稅觸底效應”,為廣大讀者揭開種種謎團。
也許已經無法考證,中國的第一輛進口車是哪一年入關的。但“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廣告語至今仍縈繞耳畔。不可否認,中國汽車市場的首吃螃蟹者顯然是進口車。
進口車豪華獨舞
高關稅下
如同生物界的進化一樣,一開始是唯一的單細胞原生動物,進口車也遭遇了同樣的看似孤寂的獨寵。從奔馳、寶馬、奧迪、皇冠到佳美、雅閣、風度、福特金牛,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中國車市幾乎是進口車的天下。高關稅、高價格、少車型成了中國特色進口車市的豪華寫照。進口車的獨舞衍生的是消費群體的狹小,政府機關、國營企事業單位成了進口車最主要的消費群。量上不去,市場繁榮也就無從談起。此時的進口車處于“宇宙大爆炸前的混沌狀態”。
合資自主齊圍攻
群雄崛起
歷史不會讓它孤獨,市場也不會讓它獨寵。1983年,中國第一輛合資車———桑塔納走下了生產線。它的誕生用“開天辟地”來形容也不為過。如果說桑塔納的出現打破了進口車一統江山局面的話,那么,之后“揭竿而起”的夏利、富康、捷達、波羅、雅閣、別克、寶馬、吉利、奇瑞等,則向進口車形成合圍之勢,再加上相繼實施的“落地完稅”和“新消費稅”,整個進口車市場身陷“四面楚歌”的危機之中。在合資、自主品牌的圍攻下,進口車市場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低端的進口車開始退市轉為國產,留存車型則向品牌化、高端化和細分化方向“戰略轉移”。
進口車尋求突圍
九次調整
提起進口車的價格,人們最耳熟能詳的便是關稅。從1986年的220%到即將執行的25%,中國的進口車關稅經過9次調整,即將與國際接軌。在脫離許可證和高關稅的束縛后,進口車市場將翻開全新的一頁。面對層出不窮的國產車,進口車也不甘示弱。寶馬、奔馳、大眾、豐田、日產、標致等,幾乎所有的國際著名品牌都成立了進口車專營公司。尤其是今年以來,進口車市場更是全線發力,大眾甲克蟲、途銳,路虎發現、VOLVOXC90、雷克薩斯全系均一路暢銷;同時,法拉利、瑪薩拉蒂、保時捷等終極跑車也開始在國內布網建店。此外,就連一向只供應北美市場的本田阿庫拉也將開始進軍國內豪華車市場。種種跡象表明,進口車已經度過了漫長的嚴冬。
游戲才剛剛開始
市場角力
進口車和國產車的關系、地位究竟會如何演變?目前從競爭力水平看,國產車與進口車仍存在巨大差距。從競爭力比較看,進口車到岸價(C I F 價格)一般都只有其零售價的一半,這意味著進口車仍是一只“籠中猛獸”,隨著關稅的降低和控制力度的放松,進口車對國產車仍然存在很大的壓力。有關專家分析認為,國內汽車業的迅猛發展,使國產車的主導地位得以確立,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進口車作為配角的定位,這種格局不會改變;另一方面,進口車和國產車又是互相替代、互相彌補、互相競爭的關系,這就決定了它們要一直相互“盯”下去。隨著7月1日關稅觸底,表明進口車與國產車的角力游戲才剛剛開始。
進口車能煥發第二春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