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長安CM8車型
2003年9月23日,意大利之夏。余成龍來到汽車設計王國意大利都靈市。
他來自中國重慶長安汽車,為長安汽車的冒險之旅——完全自主研發汽車打前站。
現任長安汽車駐意大利代表處的首席代表余成龍想起那段日子,依然感慨萬千。在當時的國內,長安汽車只是一個銷量排位第四的微車企業。很多人認為,想要自主研發的長安 汽車是癡人說夢。
三年過去了,長安汽車在意大利建立的歐洲設計中心已能夠自主運行。余成龍稱:“先行者長安在自主研發上已經能夠扔掉拐杖,獨立運行并拿出了10多款新車,研發水平已經達到S5、P5級(國際最高水平是S6、P6)。”
快與慢的辯證
余成龍等研發人員一來即要求與意大利排名前列的設計公司IDEA公司聯合進行自主研發。這一舉動引來了不少嘲笑。
國內汽車廠家做自主研發不少都是采取委托研發,汽車廠家將設計要求和思路告訴設計公司,花錢讓設計公司開發產品。以奇瑞為代表,其今年一下子推出10多款產品。
而長安汽車的自主研發走了一條既費時費力,又費錢的路子,而且風險非常大。自2003年,長安汽車正式在海外搞自主研發,歷時5年,投入30多億元。至今上市的產品只有2004年9月16日上市的CM8和今年5月18日上市的陸風風尚。
CM8一年下來的銷量只有1萬多輛,因而備受指責。長安汽車副董事長、長安集團總裁徐留平并不認同這種觀點:委托開發得不到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如果對車型進行完善,還需要再花錢。因而,長安汽車一開始就確定了完全的自主研發的戰略。
通過自主研發,長安已經搭建好緊湊型轎車、經濟型轎車和中級車三個開發平臺。今年長安將推出緊湊型轎車CV6和經濟型轎車CV7,以及基于中級車平臺的CV11。而在2008年之前將推出長安自主研發的中級車CV8和搭載混和動力發動機的轎車。
在CM8面市后,長安汽車編寫成一套完全自主研發的白皮書,里面記錄了詳盡的試驗參數,總結出一套被國際汽車業認為是汽車行業核心競爭力的開發設計流程。這里最主要的戰略成果是,長安汽車將在2010年達到整車系統集成的能力。這是國際汽車行業的最高水平。
最主要是人才的培養
“除了產品,長安最大的收獲在于培養了一批人才。”徐留平認為這將使得長安汽車自主研發之路走得更加穩健。
余成龍的體會特別深刻。采取了在每一個項目研發中,開始以外方技術人員為主,長安派出的人員參與進去。由于長安掌握著項目經費的管理權,掌握著外方技術人員的工資發放權,就有權要求IDEA的技術人員在聯合設計過程中對長安的技術人員進行培訓。
這種培訓,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外方的技術人員與長安的研發人員結成師徒對,師傅每個月對徒弟進行評價。
余成龍最為自豪的是,在CM8項目的開發設計過程中,長安的研發人員只是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大約只有20%的工作量。而在CV6項目中,長安的研發人員已經可以承擔50%以上的工作量。在CV6整個外型設計的九套效果圖中,長安提供了五套,同時參與評審。在此后開發的項目中,長安的工作人甚至可以承擔70%至80%以上的工作量。
長安汽車工程研究院電裝所副所長、混和動力車項目總監任勇稱,長安與FEV公司合作開發的混合動力車,可以節油20%以上,成本卻只比普通汽油車增加20%至30%,投資回收期控制在2.5年以內。而且,長安通過混合動力車的開發,在這個領域里掌握了主動。
扔掉拐杖
今年5月,長安在都靈成立歐洲設計中心。今年7月,歐洲設計中心正式獨立自主運行。長安從此開始改變與IDEA合作的方式,從以前參與開發,變為以我為主進行自主研發。項目的構思,海外技術人員的挑選,項目的運行,全部由長安說了算。歐洲設計中心聘用了包括盧奇在內的外籍技術支持員工10人。
這是長安自主研發扔拐杖的過程。
從長安的整個開發體系來說,如果說當年長安走出國門,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是走出去。目前,已經得到鍛煉的長安,開始走回來。
朱華榮稱,在三年多的研發過程中,長安已經派出700多人次的技術人員。
目前,長安建立的開發體系是,以長安汽車工程院為總部,上海設計分院,在意大利建立海外設計中心,三地聯合開發。今后,長安的自主研發將實現以海外為主,到以國內為主的轉變。
在重慶長安研究院的總部,有一個600多人的龐大隊伍,且聘用了70多名海外高級雇員。在這里,長安已經能夠進行整車的各種試驗,并進行樣車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