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繁榮另一端
6月26日,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副司長、國家機電產品進出口辦公室副主任張驥告訴記者,“明年1月1日,我們將出臺一個管理辦法,提高汽車出口準入門檻,規范出口秩序”。
據記者了解,商務部將會同發改委、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等部委共同研究出臺這個辦法。在具體措施上,如規范摩托車出口秩序一樣,監管部門將對汽車生產企業實行出口資質管理,對出口企業實行生產企業授權管理。以此形成具有出口資質的汽車生產企業及其授權的出口經營企業目錄,未進入目錄的企業將不能出口。
目前歐盟和美國等傳統市場已經對中國汽車出口提高了警惕。在中國汽車工業國際競爭力逐漸增強,汽車出口逐步快速增長,很多人寄望中國汽車產業通過出口導向型戰略走上日韓汽車業的發展道路之時,中國汽車出口已經初現亂象:出口經營主體迅猛增加導致惡性競爭,企業盈利水平下降。
更致命的是,一些汽車企業將海外市場當作“試驗場”,產品質量把關不嚴,售后服務普遍缺乏。這種破壞一旦產生將很難修復中國汽車的品牌形象。
“為了中國汽車的海外道路能夠走得更遠、更順暢,對出口市場的規范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汽車進出口總公司一位人士認為。
繁榮背后的亂象
幾乎是一夜之間,在國內市場上還未站穩腳跟的中國汽車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非洲、東南亞和中東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數十萬輛中國汽車已經奔馳在十幾個國家的土地上,盡管有些汽車因為沒有可以更換的零部件已經成了靜止的廣告。
一時間,中國汽車出口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據海關統計,2002年,中國汽車出口2萬輛,隨后幾年高速增長,到2005年增至17.3萬輛。今年前四個月出口8.7萬輛,已經超過去年出口量的一半。出口金額也相當可觀,2005年,汽車整車(包括成套散件)出口15.8億元,增長158.4%。有些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利潤甚至高于國內市場。
令人擔憂的是,在可觀的出口獲利刺激下,汽車生產和出口企業一哄而上。來自商務部機電司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年整車出口企業達到1025家。其中,出口不到10輛的企業高達600多家,而僅出口一輛汽車的企業竟然也有160家。
另外,很多企業只是把產品賣到國外,根本沒有售后服務可言。至于賣出去的產品,質量也是良莠不齊,有些小作坊式的企業貼牌生產的汽車質量根本沒有保障。
這些現象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6月21日,在“2006中國商用車出口論壇”上,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副司長張驥毫不留情地批評汽車企業:“有訂單不等于有市場,有市場也不能當試驗場,即使是試驗場,也要及時收集實驗數據”。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高級工程師傅培昭同樣反對盲目出口,“目前出口企業太多、太雜、太亂!相當多的企業‘零星’出口,不注重售后服務和零配件供應。如果不加控制,必然影響中國汽車產業、影響中國汽車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