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結構:單純國有,到國有、民營、股份的資金進化
汽車生產企業數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汽車行業的火爆,導致民間資金相繼進入汽車市場。面對WTO的壓力,中國汽車原本單純的國有資產,開始轉向民營、股份等多元化的資本結構。
業內人士分析說,在資本結構和來源上,最近5年,中國汽車有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國有大汽車集團向股份公司方向轉變,并且把融資的重點放在了海外資本市場;二是,民間資本大舉進入汽車行業。
加入WTO之前,在許多中國汽車人的眼里,汽車只是傳統制造業,而很少考慮資本市場的運作。加入WTO之后,中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而且在海外的透明度越來越高,因此,海外上市也就成為了可能。
目前,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北汽集團、東風汽車等成立股份公司,并且積極謀求海外整體上市。其中,東風汽車還在去年成功在香港上市,而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上市汽車企業。而民營汽車企業,吉利、長城等公司也在香港上市,并引起了轟動。
WTO平等的市場準入機制也促動了民營汽車企業的發展。早在2001年,第一家民營轎車生產企業吉利是在加入WTO之前一個月才剛剛獲得準生證的。而在最近5年里,力帆、奧克斯、美的、格林科爾、波導等多家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想方設法地進入汽車領域。這些企業雖然在汽車領域還沒有太大的作為,但是,其如同鲇魚攪動了中國汽車原本單一的資本結構。
國際汽車巨頭大舉進攻,催熟民族汽車工業
在加入WTO之前,中國汽車最令人擔心的是——能不能抵抗國外汽車企業的沖擊。當時,有兩大悲觀論調:一是,沒有了關稅壁壘,國外汽車產品可以低價出口到中國,從而打垮中國汽車;二是,國外汽車企業通過在中國設立合資企業,而徹底地壟斷中國汽車市場。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外資的確嚴重沖擊了中國汽車工業,但是,并沒有形成壟斷。從2002年起,幾乎所有的國際汽車巨頭都在中國加大了投資。
豐田把其在中國的合作伙伴擴展為一汽集團和廣汽集團,并且形成了長春、天津、成都、廣州的4大生產基地。
日產與東風成立了總資產達到170億元、國內最大的汽車合資企業——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同時生產轎車和商用車。本田則廣州本田的基礎上,成立了本田出口加工基地項目,并與東風成立東風本田汽車公司,目前,本田在中國的總產能已經達到53萬輛。深陷破產困境的三菱汽車也沒有忘記中國,在以技術轉讓方式在北京生產了三菱帕杰羅和歐蘭德之后,三菱又在不久前入資東南汽車,推出了第一款中國版三菱轎車。
韓國現代也在中國成立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兩家合資乘用車企業,并且與廣汽籌劃成立廣州現代商用車企業。同時,技術引進項目——華泰現代也將于今年推出現代圣達菲SUV。
德國大眾最近幾年在中國動作主要是提高國產化率,發動機、變速器、底盤等零部件企業先后被大眾引入國內,并且,還在上海大眾建立了一個先進的試車場。
PSA標致雪鐵龍也在加大了中國的投資規模。其是把與東風的合作項目——神龍汽車擴大到PSA集團層面,將標致品牌再次導入中國,使得神龍汽車的生產平臺從一個擴大到3個。最近,PSA又開始在中國為建設神龍第2工廠而忙碌。
豪華品牌寶馬和奔馳也落戶中國,最近3年,華晨寶馬和北京奔馳相繼成立。特別是北京奔馳,更是將合作層面擴大到整個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今后,北京奔馳不僅僅是生產奔馳轎車,還將生產包括克萊斯勒、道奇、JEEP等戴克旗下的其他品牌。
美國通用是最近5年在中國最順風順水的國際汽車企業。2004年,通用宣布在中國追加投資30億,并且在別克品牌的基礎上,又引進了凱迪拉克、雪佛蘭兩大品牌。目前,通用已經成為在中國銷量最大的外資汽車企業,并且擁有了煙臺、上海、沈陽、柳州等4大生產基地。
福特也沒有閑著。2002年,福特汽車的掌門人——比爾福特帶著10億美元來到中國,坦承,福特在中國發展得太慢。于是,福特與長安汽車集團達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且在南京建立了長安福特的第2工廠。同時,馬自達品牌也在中國取得了年產銷13萬輛的成績,而福特旗下的豪華品牌——VOLVO品牌也要在今年進入中國。
相對來說,雷諾和菲亞特在中國的發展速度較慢。但是,雷諾也與東風達成了合資協議,今明兩年,東風雷諾就將正式掛牌成立。
對于國外汽車企業大舉進攻,應該說,中國政府的一些非關稅引導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關稅的接連下調,國家相繼實施“品牌管理辦法”、“落地完稅”、“消費稅率調整”、“構成整車特征的規定”、“進口車3C認證”等一系列措施,這些政策和規定,讓國外汽車品牌越來越難以直接進口到中國。于是,這些不愿意放棄中國汽車市場的國外汽車巨頭,只好在中國相繼投資建廠。
不過,由于通過與國際汽車巨頭的合作,中國汽車工業也積累了很強的生產制造能力,以及完善了零部件供應體系。這些就給民族汽車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例如,上汽就整合了與通用和大眾的合作經驗,成立了上汽制造有限公司,全力打造民族汽車品牌。而一汽新推出來的“奔騰”轎車,也借鑒了馬自達6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