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內環境尚無標準
朱成的案件并非孤例。2002年,李發君的妻子購買了一輛小排量的奧拓國產轎車,1個月后,身上出現大量出血點,被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醫治無效死亡。隨后,李發君檢測顯示車內空氣苯含量嚴重超標,而苯中毒可以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李將奧托推上被告席。
同一年,盧先生花69萬元購買一輛美國產道奇公羊汽車。不久,便開始出現脫發、流淚、頭暈等癥狀。5個月后,他被確診為“甲醛接觸反應”。檢測發現車內甲醛含量超出國家室內環境檢測標準的26倍。一紙訴狀,盧也將道奇公羊送上法庭。
兩個案子,兩個結果。法院一審判處被告賠償盧先生損失75萬元,2004年4月4日,北京市二中院二審改判補償3萬元。同年12月23日,李發君的上訴,被北京市二中院終審駁回。
不管是盧先生的改判還是李發君的被駁回,法院依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出臺車內空氣標準。專家透露,由于目前我國還沒有相關的車內環境檢測標準,有關部門的檢測,只要是參照室內環境的檢測標準。
“這個問題在咱們中國表現比較突出,那到底怎么辦,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急迫的問題,所以我們的政府也應該制定這個標準。”中國科協工程聯汽車環境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張絲佳說。
國外治理車內污染的經驗
專家介紹,車內污染物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極大危害,甲醛可引起惡心、咳嗽、哮喘甚至肺氣腫。而苯屬致癌物質,輕度中毒會造成頭痛、胸部緊束感等,重度中毒可出現視物模糊、心律不齊、抽搐和昏迷。
車內污染在國外很受關注,美國把室內和車內污染作為人類健康的五大危害之一。
他們解決這類問題主要通過兩種辦法,一是制定車內污染的健康標準。生產企業一旦違反標準,將受到處罰。澳大利亞已經把車內環境列為室內環境,在制定健康標準時,把車內環境和辦公室、教室等并列。二是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清除車內污染。日本汽車制造商豐田公司推出了一款“除菌離子發生器”,用來消除車內細菌和浮游物,并清除異味。日本還通過一種名為“光觸媒”的技術清潔車內空氣,主要是對有害氣體進行氧化還原反應,將其轉化為無害的水和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