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專家眼中的中國汽車產業:
看好中國的微型車市場
這位專家認為,現在中國所說的“產能過剩”,主要還談的是總裝生產線規模“過剩”,而汽車零部件、相關工業等方面的發展并不平衡,這種產業結構上的均衡更應該重視
中國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受到國外相關人士的關注。
一位曾經被派駐中國工作多年、回國后一直關注中國汽車的日本專家與記者一直保持聯系。不久前,這位專家來華,與本報記者進行了長談。由于種種原因,該專家不愿意透露姓名,但這并不妨礙對其觀點的闡述。
關注中國汽車產業政策
對于中國汽車產業產能是否過剩?這位日本專家認為,汽車產能是否過剩,還是要由市場來回答,似乎不應該一概而論。
同時,這位專家認為,現在中國所說的“產能過剩”,主要還談的是總裝生產線規模“過剩”,而汽車零部件、相關工業等方面的發展并不平衡,這種產業結構上的均衡更應該重視。
另外,他也認為,擴充產能并不一定都是“推倒重來”,也可以對原有設施進行改造。他說,日本幾家企業在日本的生產線,還有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立的,一直在生產最暢銷的汽車。
同時,他也存在著這樣的疑惑: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一些合資企業依然不斷建設新的生產線,這會不會引起政府的不滿和社會各界的不理解?市場能不能夠容納?
對于中國汽車產業自主品牌的發展,日本專家有這樣的疑慮:國家倡導自主品牌,民間甚至還有一些強烈的言論,這會不會影響中國汽車合資企業的發展?
對于前段時間,就中國政府《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在歐盟與中國之間的爭論。專家認為,其實人們都能夠理解中國政府出臺這一辦法的初衷,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想要真正發展汽車工業,無論如何都不能建立在進口組裝的基礎上。當然,某些豪華車企業的確有自己的難處,但也的確些操之過急。
最有潛力和希望的是豐田
這位日本專家認為,截至目前,在來華開展業務的日本企業當中,一直表現出色的本田面臨新的考驗;最有潛力和希望的還是豐田,而鈴木的現在和未來也很重要。
該專家認為,本田的發展也許會受制于規模方面。目前本田有兩個合資伙伴——廣汽和東風,但車型有限。如轎車方面,廣州只有雅閣、飛度兩個基本車型,而東風本田只有思域一個基本車型,即使各自再建設更大規模的生產線,市場意義并不很大,而兩家企業只能算“中小企業”。這樣的發展前景并不明朗,應該適時做出調整。比如,可不可能在遵守中國政府有關規定的基礎上,成立由本田出資50%,東風和廣州各占25%的一個合資企業。否則,整個本田公司在中國的前景并不樂觀。
另外,從產品銷售形態來說,本田最早將4S店的銷售模式引入到中國來,但是現在看來,有些本田4S店的設計或布置有些過時了,應該與時俱進。
同樣,豐田在中國也有兩個合作伙伴——一汽和廣州。與一汽的合作,豐田已經投入很多車型,如皇冠、銳志、花冠、威馳,以及幾款越野車,只要雙方能夠很好地合作,順勢發展就可以了;而豐田與廣汽的合作,豐田凱美瑞來勢較猛,在此車型之外,很可能將“大霸王”MPV這類的產品引進,相信以豐田的營銷能力,它的銷量還能夠比現在的GL8或奧德賽要大一些。
但是,專家認為豐田在廣州的發展思路似乎也有不清晰的地方,比如,當年在天津發展汽車零部件是一種“無奈”;而在廣州的發展,為什么要從幾個發動機零部件開始?
在談到鈴木公司時,這位專家認為,由于燃油價格上漲等原因,微型車和小型車在中國將受到重視。因此,作為全球小型車的“老大”——鈴木在中國應該有所作為,盡管其前段時間的中國業務并不盡如人意。
中國汽車保有量很快就會達到1億輛的規模
該專家比較看好中國的微型車市場,但關鍵是一定要有針對性地重新開發。因為現有的微型車產品大都源自多年以前的日本車型,在行駛里程、整車壽命等方面,由于設計思路不同,并不能夠很好地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而且還應該更適合中國的道路狀況、使用習慣等。
在汽車企業層面,這位專家認為,作為國有企業,受體制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某些大的汽車集團在產品自主開發等方面顯得遲緩,或者不得要領。由于中國的汽車集團大都歷史悠久、負擔較重,所以,思路的轉化非常重要。
對于中國汽車保有量的未來走勢,專家認為,在現有3500萬輛的基礎上,每年的有效增長將達到700萬輛,很快就會達到1億輛的規模。為此,他特別談到統計數據的主要性。專家認為,中國汽車上牌登記數據、保有量數據等應該透明,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比如,汽車保有量的多少,對城市的道路規劃、停車場建設、房地產項目,甚至城市總體規劃等都有重要的影響。
至于日本社會對中國和汽車產業怎么看?專家認為,日本普遍對中國汽車產業的關注不夠,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日本企業在中國有什么樣的投資行為?在中國占有多大的市場份額?以及合資企業是否盈利等。同時,在未來的發展上,有人認為印度會超過中國,而日本的一些企業如鈴木等在印度的發展也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