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10萬臺發動機
上汽發動機目前的生產基地在位于寶山區的原上海幸福摩托車總廠(簡稱,幸福廠)。原羅孚動力總成負責人Steven Pitt在羅孚被上汽收購后加盟上汽,目前他是上汽汽車發動機廠副總監,與原上海申沃執行副總經理干頻和原幸福摩托車廠總經理方杰共同負責羅孚發動機項目。
得發動機者得天下。上汽已經把發動機的規劃確定為上汽羅孚未來戰略的重點。據上海市政府內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上汽在臨港的新生產基地已經在建造之中,進展順利的話,一年多以后上汽汽車發動機廠將整體搬遷,并將在臨港新城產業區生產自主品牌的整車(乘用車)。
集中在原幸福廠兩個車間內的發動機生產線目前已經改裝完畢,來自國內外的設備供應商,正在對新設備進行緊張的調試。根據計劃第一期產能為10萬輛,投產第一年上汽汽車希望達到5萬輛的產量。
在車間一角,記者注意到一幅關于上汽汽車發動機裝配線介紹:整線由國內供應商集成制造,關鍵元器件采用高精度成熟可靠的進口件。該裝配線介紹中,明確提到首條整裝線是多品種的柔性生產線,能生產包含KV6和K4汽油機以及L/G柴油機的三大系列6個品種的發動機裝配生產線,產能8.5萬臺每年。
根據上汽汽車的規劃,2010年將實現30萬臺發動機和20萬輛整車。這意味著將有10萬臺發動機外銷給其他整車廠商。
據東風風行一位負責銷售的區域經理告訴記者,B11年內上市后,生產能力就能達到6萬輛,其中首期銷售目標為4萬輛。可以想象,倘若這筆業務最后談成,上汽汽車明年的發動機銷售任務就能輕松完成。
欲顛覆“三菱芯”
發動機市場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狀態。
2005年11月,搭載奇瑞自主品牌發動機的東方之子正式裝車;吉利的汽車也裝上了“中國芯”,加上華晨1.8T渦輪增壓發動機投產,中國“三大”自主品牌企業都已實現自主發動機量產。如華晨發動機已具備40萬臺產能,去年已銷售發動機達18萬臺。
即便如此,上海同濟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雷雨成仍認為,中國依然缺少優質而性價比高的發動機,如果上汽汽車發動機具備高性價比,未來市場無須擔憂。他甚至表示,上汽或將成為“三菱芯”的主要挑戰者。
目前三菱在中國發動機市場已經形成相對壟斷。包括東南藍瑟、菱帥、比亞迪F3、哈飛賽豹、柳汽風行,以及奇瑞、華晨等眾多企業的車型都在依賴三菱的發動機。目前,三菱在中國的兩個合資廠———沈陽三菱和哈飛三菱,前者在國內2.0升~2.4升排量輕型車發動機市場上占有35%以上的份額,后者號稱微型發動機之王,在同類產品中銷量全國第一。
可以想象,倘若上汽能以更優的性價比從三菱手中“奪”走客戶,其未來的市場前景必將非常可觀。
除此而外,張豫認為自主品牌發動機還有很多的客戶資源可開發,“未來將會有更多自主品牌汽車公司涌現,而印度、東南亞等地區沒有發動機工廠的汽車廠家,也將為中國發動機走向國際市場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事實上,上汽ROVER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南汽名爵也正加緊部署,成立了面向海內外市場銷售的動力總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