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吉利來說,利潤是最重要的問題
吉利汽車日前在天津國際汽車零部件展上亮相。總裁李書福沒有出現,令一些記者積在心中許久的疑問沒能得到直接的答案。但記者專訪了吉利常務副總裁楊健。
投資布點為生存前一段時間,吉利汽車對外聲稱,正在國內投資好幾個大項目,每個項目都涉及100多億元的資金,這一時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有人提出疑問,依吉利目前的能力,布點這么多,將來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撐?
“吉利敢布這么多的點,肯定有充盈的資金來源,融資方面不存在任何問題。”
盡管沒有透露資金來源,但楊健對記者肯定了這一點。
對業界來說,吉利正在建設的幾大基地什么時候完成,每個基地生產哪種產品,其投資規模和融資渠道如何,目前還都是謎。面對記者提出的這些問題,楊健都笑而不答,不過他認為,與當初不同,吉利已成為一家被市場廣泛看好的汽車公司。
楊健也直率地表示,吉利這樣布點,其實完全是出于無奈。多年來,吉利的發展一直不被看好,有時得到建設工廠的用地都很困難。
目前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戰略布局,有一部分已經完成了布點的計劃。在這方面,各地政府都提供了很大的支持。而吉利在布局時,卻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難題。因此,吉利不得不自尋出路,采取多方布點的方式謀取發展。
楊健的看法是,吉利作為一家民營企業,目前生存還是第一位的事情。他認為,結合吉利的發展歷程看,國內對待民營企業的態度一直不很公平。
利潤是最重要問題日前,吉利宣布,產品要從經濟型車逐漸轉向中高級車,這也引起了業界一些人士的質疑。他們認為,從國際慣例看,一家汽車廠商要從中高檔車型向低檔車型轉變很容易,而要從低檔車型向中高檔車型轉換,目前還沒有先例。
楊健同意“不容易”的說法。他向記者表示,一個品牌在定位于低檔品牌后,再向高端發展,要比一個新入者創造品牌都難,因為消費者的印象還停留在原來的檔次上。要洗刷掉原來的印象,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品牌的確不容易,但并不是沒有可能。
他為記者舉了國際上幾家公司由低檔車向高檔車轉換的例子。“既然他們能成功轉型,吉利也一樣可以成功。”
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比較喜歡三廂車甚于喜歡兩廂車,而且在環保、動力、安全、智能化方面都有新的要求。楊健說,吉利正是瞄準了這樣的趨勢,相繼開發出中高檔和經濟型共15個系列20多個產品,由當初的低檔產品到自由艦,再到金剛、遠景以及更高檔次的車型,“就如同跳臺階一樣,從品牌建設到每個細節,吉利正扎扎實實地努力,讓人們逐漸改變原來的印象。”
作為一名在吉利工作10年的老員工,楊健是親眼看著公司一步步長大的。他覺得,當初公司選擇走低端路線,實在是迫不得已,是沒辦法的選擇。現在有條件了,吉利要把產品系列補充完整,延長產品線,改變人們的看法。
“同時要考慮到利潤,這是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楊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