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比亞迪利潤狂飆 民營車企變身白天鵝
成長性剖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出口憂喜參半
由于產品具有成本優勢,海外正成為民營汽車公司的重要市場,出口量獲得持續快速增長。 但業內分析認為,民營車商“外逃”顯示其仍不足以對抗國內合資品牌,他們未來對內需市場的開拓仍任重道遠。
吉利汽車樂觀地預計,中國汽車的銷售量,在未來的大環境將有利于吉利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產品于海外市場的銷量日益重要,正好為中國汽車市場的周期性波動作出緩沖。吉利汽車上半年出口數量上升兩倍,超過兩萬輛。吉利汽車正在積極尋求與其他國際汽車公司和主要供應商緊密合作,并成立策略聯盟,以開拓海外市場及減少原料及零部件價格波動的影響,發展成為具競爭力的國際汽車生產商。
長城汽車上半年出口汽車超過3萬輛,出口總額超過20億元,已經占其總營業收入的四成多;產品出口到121個國家。比亞迪日前推出的小型車F0也正在積極開拓歐洲市場。
目前看來,小型車仍是民營車商的主攻產品。能否提高小車質量,并在節能小車基礎上開拓新能源車市場則將影響民營車商未來利潤增長,也將影響其對廉價車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再造。品牌缺陷正是民營車商不能進一步打開內需市場的阻礙。
長城汽車把未來產品研發方向定位于小排量(1.0升-2.0升)汽油動力車、2.0升-2.8升柴油動力車及混合動力車、電動車等更加節能環保的車型。比亞迪汽車未來的每一款車型都將推出油電雙模車型。
機制靈活成功幾率更大
實際上,今年國內民營汽車公司發展狀況正引起人們的注意。本周有海外評論認為,國營車企囿于體制的限制,經營難以實現真正的市場化。而私企如能繼續保持低成本、高效率和靈活應變的能力,其成功的幾率將更高。
有報道注意到,上海汽車在上半年實現的99萬輛車的銷量中,近九成由合資企業帶來,其自主品牌貢獻十分有限。營業收入同比上升了13%,但營業利潤卻大跌了近32%。導致利潤下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所購南汽集團的業務仍處于虧損之中。這與比亞迪、吉利的輕小靈活形成對比。
吉利汽車表示,將全年的總銷量目標保守維持在23萬輛,按年增長27%。上半年吉利售出10.69萬輛,完成47%,現時的市場對吉利和華普轎車持續有強勁的需求,因此今年仍能達到目標。比亞迪則確定今年汽車銷量翻番至20萬輛。長城汽車也表示,除了發展皮卡及SUV外,將進一步拓展轎車市場。繼續推行小排量車的研發,同時研發會著眼于面向國際轎車市場,邁向全球化。
記者觀察 還需國家政策再扶一把
在國內汽車企業將進行大規模整合重組的前夜,民營車商將如何應變,政策如何對其進行進一步扶持將關系到其發展前景。
日前,科技部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金履忠、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原中國汽車工業公司總經理李剛等汽車界前輩專家向國務院建議,國家應該重視比亞迪在研發新能源車方面的經驗,對自主開發的節能環保車,制定比一般自主品牌更為優惠的政策;并建議盡快制定國家扶持自主創新政策的可操作實施細則。財政部對企業產品開發的費用可以按發生額的150%減收增值稅。由于還沒有實施細則,無法落實,企業得不到實惠。
汽車評論員賈新光對此認為,目前民營車企的發展環境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觀,一些部門對其還是持排斥態度。政策的關鍵正是要改變民營車企的發展環境,在項目、資金、貸款和上市安排等方面給予更公平待遇。這才是“造血型”的扶持方式。
他還認為,國家將在未來幾年重點發展年產兩百萬輛以上的大汽車集團,推進重組兼并。民營車企因發展時間短,目前顯然不在政策重點扶持范圍。從目前情況看,國有企業兼并民營車企,后者多不樂意,結果一般也不好。而民營兼并國有的情況目前還難以出現。但自主發展同樣可以造就優秀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