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投入百億資金能否破題新能源車?
科技部和財政部“撞車”了?!這顯然是參與各方始料未及的。
“大家都在談‘節(jié)能減排’,一哄而上,你說怎么會不撞車?”有業(yè)內人士向記者道出了原委:由于遲遲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某車企多次找到國家科技部和發(fā)改委,要求為其旗下的混合動力車型提供政策支持,這讓科技部的領導很為難,“單為外資開個口子,顯然不現(xiàn)實”。有了奧運會這個契機,旨在推動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特別是自主品牌)的“十城千輛工程”很快浮出了水面。與此同時,在國家倡導“節(jié)能減排”的大背景下,財政部也很著急,“總得在汽車方面有些動作吧”。
不同部門之間相互跟風,“撞車”在所難免。
巨資VS難題
“跟風”的還有那些汽車企業(yè)和地方政府。
幾乎是在同一天,上海汽車發(fā)布公告稱,與控股股東上海汽車工業(yè)(集團)總公司擬投資設立上海捷能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暫定名),以開發(fā)能夠替代或逐步替代傳統(tǒng)內燃機技術的油電和純電驅動技術。新公司注冊資本為6億元人民幣,其中上海汽車出資0.6億元人民幣,持有10%的股份。項目總投資20億元人民幣,總投資與注冊資本的差額部分將由上汽集團通過委托貸款等方式解決。
而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也在“十城千輛工程”啟動儀式上正式掛牌。雖然沒有透露未來的投資計劃,但估計,長安集團今后由于新能源技術的投資至少也在10億元以上。
倘若再加上北汽福田用于新能源車技術開發(fā)的10億元,以及一汽、廣汽、奇瑞等大型汽車企業(yè)集團,僅企業(yè)層面的投入就將達到百億元之巨。
至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主要用于采購新能源車),保守估計也在數(shù)十億元。上個月末,北京市決定第四季度追加60億元政府投資,其中5億元用于啟動購買1000輛電動及混合動力公交車,組建“綠標”公交車隊。
“具體數(shù)字現(xiàn)在不好說,但既然財政部等政府部門已經表態(tài),按照中央、地方和企業(yè)三級配套的慣例,今后用于流通環(huán)節(jié)(不包括研發(fā)和生產)的投入(主要是補貼)也會接近百億元。”中信證券的一位分析師告訴記者。
然而,這近百億元資金果然能撬動國內新能源車市場嗎?“政府部門的想法是好的,但實現(xiàn)起來并不容易。”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標準所副總工程師金約夫不無擔心的表示,“主要是技術層面實現(xiàn)起來很難。”按照財政部透露的思路,補貼的計算依據由混合程度和燃油經濟性第三方評定機構評定,節(jié)油效果越好補貼的標準越高。
“你能說混合程度越高,車輛的燃油經濟性就越好嗎?”金約夫舉例說明,從混合程度上看,本田的混合動力車INSIGHT 屬于弱混,豐田的PRIUS是強混。但INSIGHT百公里的燃油消耗是80克,而PRIUS百公里的燃油消耗是110克左右。顯然,INSIGHT 更省油。“遇到這種情況,你怎么補貼?”
“我們是在制訂這方面(指混合動力)的標準,但僅是技術層面上的。財政部也沒有明確表示今后的財政鼓勵政策一定要參照這個標準。”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標準所所長吳衛(wèi)告訴記者,政府出臺的政策不單會考慮技術層面,或許還有別的用意。
是否有別的用意?沒有人知道答案。但無論如何,照亮新能源車市場的希望之火已經被點燃,未來百億元的投入或許真的能溫暖整個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