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投入百億資金能否破題新能源車?
就像冬日寒夜里一根被點燃的火柴。日前,在重慶舉行的“節能減排”論壇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啟動儀式上,至少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這希望便是:一項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三方聯動,對節能和新能源車市注入的近百億元資金的計劃。
流言VS“點火”
11月27日,一場被長安汽車董事長、總裁徐留平認為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里程碑上重要一頁”的論壇在重慶舉行。會議的全稱是“城市發展與汽車節能減排高峰論壇”,受邀發言的除了國內車界的諸多精英,還包括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和財政部等政府部門一干重量級官員。
也就是論壇舉行的第二天,一條題為“財政部投200多億元購買新能源車將獲補貼”的新聞瞬間占據了各大網站的頭條。在這則新聞中,財政部成為焦點,因為,“初步預計到2012年,財政部將向新能源車的推廣使用投入200多億元。”
“作為主持人,我一直在現場,但沒聽到這一數字。”對于這則報道中提及的“200億元”,論壇的主持人、長安集團副總裁朱華榮一頭霧水,“王司長(國家財政部經建司司長王保安)在發言中的確談到了要對新能源車流通和生產環節,利用政府補貼和稅收政策給予支持,但并沒有說到具體金額。或許是記者聽錯了吧?”
此后經記者多方核實,發現“200億元”一說并不存在,但由財政部利用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等財政政策鼓勵節能和新能源車發展的思路,卻在這次論壇上浮出水面。
王保安透露的財政政策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要研究采取財政補貼政策,支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推廣應用;二是采取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三是要研究加大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投入力度;四是運用政府財政政策,鼓勵引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消費。
“撞車”VS跟風
“財政部具體要投入多少?怎么投?現在還在研究當中,我們也不知道。但這次重慶作為科技部‘十城千輛工程’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程的首個啟動城市,財政部并沒有撥付任何款項。”
在論壇舉行的同一天,一個由國家科技部主導的“十城千輛工程” 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推廣應用工程啟動儀式也同時在重慶進行。
這項旨在進一步推進中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實現節能減排和環保目標的項目, 計劃用3年到4年的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推廣應用工程,即“十城千輛工程”。重慶是該項目首批啟動的城市之一。
正是由于北京奧運會上所投入運營的598輛各類新能源汽車的優異表現,在今年9月,科技部進一步提出了這一方案。彼時,萬鋼表示,“科技部正在設想,通過連續3年對國內10個以上有條件的大城市,進行千輛新能源汽車的試驗,并形成新能源供應設施的規模市場,使我國到2010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規模達到1萬輛。”而在此次重慶論壇上,萬鋼再次調高了這一目標,希望未來連續三年在公交、出租、公務、市政、郵政等領域率先推廣使用規模達6萬輛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以此來拉動規模產業化的進程。
“科技部給了1000萬元、重慶市政府給了2000萬元,我們自己拿了2000萬元,一共5000萬元,作為項目的啟動資金。”朱華榮透露了啟動資金的構成及用途,“本來我們是準備拿這筆錢用做購車補貼的,但這次財政部說他們也在做這方面的準備。這筆錢(指用于啟動的5000萬元)怎么用,還得再研究。”
科技部和財政部“撞車”了?!這顯然是參與各方始料未及的。
“大家都在談‘節能減排’,一哄而上,你說怎么會不撞車?”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道出了原委:由于遲遲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某車企多次找到國家科技部和發改委,要求為其旗下的混合動力車型提供政策支持,這讓科技部的領導很為難,“單為外資開個口子,顯然不現實”。有了奧運會這個契機,旨在推動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特別是自主品牌)的“十城千輛工程”很快浮出了水面。與此同時,在國家倡導“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財政部也很著急,“總得在汽車方面有些動作吧”。
不同部門之間相互跟風,“撞車”在所難免。
巨資VS難題
“跟風”的還有那些汽車企業和地方政府。
幾乎是在同一天,上海汽車發布公告稱,與控股股東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擬投資設立上海捷能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暫定名),以開發能夠替代或逐步替代傳統內燃機技術的油電和純電驅動技術。新公司注冊資本為6億元人民幣,其中上海汽車出資0.6億元人民幣,持有10%的股份。項目總投資20億元人民幣,總投資與注冊資本的差額部分將由上汽集團通過委托貸款等方式解決。
而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也在“十城千輛工程”啟動儀式上正式掛牌。雖然沒有透露未來的投資計劃,但估計,長安集團今后由于新能源技術的投資至少也在10億元以上。
倘若再加上北汽福田用于新能源車技術開發的10億元,以及一汽、廣汽、奇瑞等大型汽車企業集團,僅企業層面的投入就將達到百億元之巨。
至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主要用于采購新能源車),保守估計也在數十億元。上個月末,北京市決定第四季度追加60億元政府投資,其中5億元用于啟動購買1000輛電動及混合動力公交車,組建“綠標”公交車隊。
“具體數字現在不好說,但既然財政部等政府部門已經表態,按照中央、地方和企業三級配套的慣例,今后用于流通環節(不包括研發和生產)的投入(主要是補貼)也會接近百億元。”中信證券的一位分析師告訴記者。
然而,這近百億元資金果然能撬動國內新能源車市場嗎?“政府部門的想法是好的,但實現起來并不容易。”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標準所副總工程師金約夫不無擔心的表示,“主要是技術層面實現起來很難。”按照財政部透露的思路,補貼的計算依據由混合程度和燃油經濟性第三方評定機構評定,節油效果越好補貼的標準越高。
“你能說混合程度越高,車輛的燃油經濟性就越好嗎?”金約夫舉例說明,從混合程度上看,本田的混合動力車INSIGHT 屬于弱混,豐田的PRIUS是強混。但INSIGHT百公里的燃油消耗是80克,而PRIUS百公里的燃油消耗是110克左右。顯然,INSIGHT 更省油。“遇到這種情況,你怎么補貼?”
“我們是在制訂這方面(指混合動力)的標準,但僅是技術層面上的。財政部也沒有明確表示今后的財政鼓勵政策一定要參照這個標準。”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標準所所長吳衛告訴記者,政府出臺的政策不單會考慮技術層面,或許還有別的用意。
是否有別的用意?沒有人知道答案。但無論如何,照亮新能源車市場的希望之火已經被點燃,未來百億元的投入或許真的能溫暖整個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