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廣泛關注的微型車行業驚現新格局
今年1-10月,國產微型車產銷量悄然超過100萬輛,這是我國微型車行業歷史同期的最好成績。正是在這種不被廣泛關注當中,微型車“小行業”屢屢創造自己的輝煌。
由于不被廣泛關注,每每論及微型車,不免要羅嗦幾句——微型車到底是什么樣的車?
國產微型車傳統意義上是指發動機排量在1.0升左右,車身長度、寬度、高度分別不超過3.8米、1.6米和2米,最大載貨量不超過600公斤的汽車。從形式上說,全封閉式的微型車常被稱為“微型面包車”或俗稱“面的”;而帶貨斗的微型車,則被稱為微型貨車、微型卡車。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本文所論及的微型車并不包含夏利、QQ和Spark為代表的微型轎車。
在價格上,由于物美價廉,微型車有其他車型不可比擬的“親民性”,微型客車約3萬-5萬元,微型貨車為約萬-4萬元。正是由于這種親民的價格,實用的功能,特別是燃料消耗少、使用費用低、占地面積小、用途廣泛、適應性強、維修方便等特點,雖然受到一些地方土政策的限制,受到其它車型的擠壓,微型車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微型車行業也沿著自己的軌跡有序發展。
昨日功課
微型車一度并不被汽車行業看好,傳統的汽車企業幾乎沒有誰真正下過很大的功夫。因此,早在20年前就出現了航空、兵器、農機等行業紛紛轉做微型車的高潮,哈飛和昌河、長安、五菱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到本世紀初,微型車行業出現了罕有的均衡格局。整個行業不超過10家企業,而領先的企業如長安、昌河、五菱和哈飛的產銷量都剛剛超過10萬輛,“四小天王”幾乎站到同一個起跑線上。當時,某行業機構舉辦了一次微型車行業會議,四家企業都由一把手率隊,會場氣氛也是“一團和氣”。
之后,各個微型車企業秣馬厲兵,上演了一場令人眼花繚亂的“軍備競賽”。
齊頭并進的局面首先被微型車的業內老大打破。2003年,長安集團自重慶“沿江而下”,在南京重組昔日的全國農用三輪車老大——金蛙集團,加上原有的南京長安微型車公司與重慶長安、河北長安形成穩定的三角形布陣,產銷量一度占據整個行業的40%。
當時,長安集團的產銷量緊追一汽、上汽,站在國內汽車“三甲”行列,呈現咄咄逼人的態勢。
同年,隨著中國航空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除飛機業務外,該公司旗下有哈飛汽車、昌河汽車和東安動力,其微車(兩家之和)和發動機產銷量均為為國內第一。在生產布局上,哈飛有哈爾濱、深圳兩大基地,昌河有景德鎮、九江和合肥等三大基地;同時還有多個遍布國內市場的營銷與服務網絡(哈飛、昌河、昌河鈴木等)。公司雄心勃勃地聲稱要“著力打造微型汽車‘航母’”。
然而,一度固守南方的五菱也不示弱,在三家股東強有力的支持下,上汽通用五菱在2005年揮師北上,重組山東青島頤中,確立了自己在北方的地位,也與廣西柳州生產基地遙相呼應。在產品策略上,不僅有自主開發的多款整車,而且還有引進先進技術的發動機。
另外,一汽也一直對微型車寄予厚望。2002年,與天汽集團實現聯合重組后,在其確定的今后8年發展目標當中,“建立一座年產能力達15萬輛至20萬輛的微型、多功能車生產基地”與年產15萬輛排氣量為3.0的中高檔轎車生產基地、確保NBC-I型至NBC-V型轎車年產能力達15萬輛并列為“三大目標”。之后,一汽還形成了吉輕以微型客車為主,天津以經濟型轎車為主,云南一汽紅塔則生產“幸福使者”(一款微型MPV車型)的微型車生產格局。
穩健發展的微型車市場,也令其他廠商虎視眈眈,大家爭先恐后,把自己的功課做足。東風集團參與“小康”項目,奇瑞也研發生產微型面包車,而海馬在河南鄭州建立了30萬輛的生產基地……
今朝收獲
當我們盤點今年1-10月微型車行業,上述企業的多年努力或“不作為”終于顯出效果。
目前,微型車行業已經形成新的格局:五菱領跑,長安跟進,兩家企業的市場份額接近四分之三;其余企業即使是“跟跑”,也顯得踉踉蹌蹌。
一度豪情萬丈的哈飛已現出疲憊不堪、力不從心的頹勢;而曾經的“微面王”——昌河已經掉隊,也可以說是潰不成軍;這也使兩家企業的主管部門“著力打造微型汽車‘航母’”的設想成為南柯一夢。其他微型車企業除東風小康以外,每月三四千輛的銷量只能算小打小鬧,難成氣候。
顯然,微型車行業今日之格局,早在5年前的布局階段就確定了。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執行力,決定了各企業截然不同的命運。
先說曾經保持多年“微車之王”稱號的長安,一方面在長安鈴木、長安福特馬自達兩大轎車合資項目之外,還上馬了自主品牌的轎車,客觀上分散了企業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中高端微型客車——CM8沒有達到市場預期,影響了企業在微型車事業的發展。雖然長安集團一再強調“微車為本”,但市場份額還是從40%掉到30%以下。
如果說長安的變化主要是市場份額的下滑,那么,哈飛和昌河的失誤則是致命的。
在中航科工層面上,往往偏愛最簡單的“加法”運算,沉醉于哈飛與昌河產銷量之和“如何如何”,缺乏真正有效的企業間整合,也許根本沒有能力進行這種整合。
到了企業層面,哈飛與昌河都面臨著:一邊要著力發展轎車事業,以應對合資的、自主的等等眾多競爭對手的挑戰;一邊還要努力確保微型車這個企業盈利來源,不得不疲于奔命地“兩頭作戰”,最后是顧此失彼、雞飛蛋打。之后,兩家企業不斷陷入“重組無望”、“合資未果”、分網并網等各種各樣的緋聞當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企業從里到外、員工從上到下早已“散了魂”。
今年1-10月,哈飛與昌河累計銷量不足16萬輛,市場份額只有15.3%。
形成對照的是,今年1-10月,上汽通用五菱的微型車銷量超過50萬輛,市場占有率近46%,在微型車行業穩坐頭把交椅。
自2002年實現“中中外”合資以來,上汽通用五菱在產銷量上大跨步:從2002年的14萬輛,到2007年的55萬輛。在今年10月底的“五菱五十周年慶典儀式”上,上汽通用五菱宣布,公司西部二期工廠竣工,企業整車產能達到90萬輛。另據了解,隨著該公司青島基地發動機項目即將建成,上汽通用五菱可以實現年產70萬臺發動機的能力,在微型車領域遙遙領先。
從現有數據看,一汽、東風在微型車發展上仍沒有多大建樹,也許這正是兩大集團在產銷量上落后于上汽的根本原因。
現在,微型車行業格局“初定”:五菱領跑,長安跟進,其他企業前景難料。可見,如果哪家企業仍然找不準自己的位置,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附表:
1-10月主要微型車企業銷量
五菱 507356 45.9%
長安 314349 28.5%
哈飛 116588 11.6%
小康 83109 7.5%
昌河 41334 3.7%
佳寶 31970 2.9%
總計 1094706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