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轉型 本土車企第一步就是超過韓國
11月,海馬h11 24小時極限試車在成都金港國際賽車場落下帷幕,作為新車上市之前的最后一次大規模預演,海馬通過24小時在國際賽道上“人歇車不歇”的極限挑戰,以證明H11良好的品質和操控性能。
比亞迪汽車
12月15日,比亞迪汽車發布旗下的第一款新能源汽車——比亞迪F3DM,這意味著比亞迪在進入汽車業的大門后,終于找到了汽車制造和發揮自己電池特長的最佳切合點。比亞迪F3DM意義重大,如果F3DM能夠成功,比亞迪電動車的發展將揭開新篇章。
不僅僅是壓力
事實上,自從中國本土汽車企業成為一股力量以來,它們的各種躁動就一直被高度關注。
此前對中國本土汽車的普遍印象也無外乎就是:低價、低檔和低品質。但現在,借助中國車市10年黃金發展而有所積累的中國本土汽車企業,在完成進入汽車市場第一個10年的“新生課程”之后,開始各自的品牌提升之路。
突破口在哪里?比亞迪的選擇是高科技的電動車,奇瑞、海馬的選擇是高品質;吉利汽車的選擇則是新品牌。
國內資深汽車分析師向寒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本土汽車企業在經過這么多年的積累之后,的確需要在品牌上實現各自的突破,“前一個10年是解決生存問題,現在則是解決它們的發展問題。低價格已經沒有多少空間了,因為現在合資汽車公司的車型價格也很低。”
這個看法顯然得到了市場的印證,現在隨便逛逛汽車市場,價格在6萬元、7萬元的合資車型已經不在少數,尤其是憑借低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大出風頭的韓系車,更成為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的重要競爭對手。而這對于依靠價格取勝的中國本土汽車企業來說,的確是個巨大的壓力。
一方面是10年積累發展的必然,一方面是合資車型的不斷下壓,兩方合力之下,中國本土汽車企業開始彌補自己的品質和品牌短板。他們也將由此開始從汽車品牌金字塔腳向金字塔上面攀升的過程,韓系車、日系車、美系車、歐系車,將逐次成為他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