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中國民族汽車旗幟”的吉利集團日前傳出消息,吉利正與韓國大宇集團旗下的大宇國際集團簽署全面的產品和技術合作協議。在記者追問“是否有股權合作”的問題時,首席執行官徐剛稱,“會朝這個趨勢發展”。
開始是沒人愿找我們
吉利一向以“造中國人自己的汽車”聞名,這次與韓國大宇合作是出于什么原因?徐剛坦承,“我們當初不是不想合資,而是沒人愿和我們合資,他們都認為我們會犧牲,更沒人相信幾萬元就能做出汽車來。但經過這幾年發展,吉利活下來了,而且活得還不錯。下一步吉利要進一步發展,做大做強,走國際合作是大勢所趨”。
在“第二屆中國企業設計產品創新計獎”的頒獎會上,徐剛透露,雙方合作協議簽定之后,大宇國際將為吉利設計車型、提供模具,這其中包括明年即將上市的吉利“美人豹”跑車。另外,大宇還會培訓吉利的研發董事長人員。在敏感的股權合作問題上,徐剛稱,此次與大宇國際合作暫時不會涉及到股權變動,但他講“這會是一個趨勢。”
不會無條件被收編
不過,即便與大宇展開全面合作,徐剛認為吉利發展民族汽車業的觀點不變,合資絕對不是發展中國汽車工業的“華山一條路”。他說,現在的市場形勢變化很快,誰能在競爭中勝出,是看判斷市場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現在是‘快魚吃慢魚’”,徐剛說,現在雖然絕大部分廠家走上了合資的道路,但由于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少,話事權不在自己手里。外方一般都把利潤相對豐厚的零配件生產放在自己手里,“經常會被人卡脖子”,因此吉利“不會無條件地被某一集團收購”。
與之對應的是,就在前不久,吉利董事長李書福也放言,絕不會被中國的三大汽車集團收購。
不合資行不行?
吉利的低價一向受到業界質疑。業內一直認為,只有合資才可以解決吉利下一步發展的巨大資金瓶頸。如果不合資,吉利要進一步把汽車業做大,有那么多錢嗎?
對此,徐剛稱不用擔心。吉利現在發展汽車的資金主要來自民間資本,經過不到4年的發展,吉利已經在國內經濟型轎車中占有一席之地。去年吉利銷量2萬臺,今年賣了4萬臺,有6000萬元的利潤。徐剛說:“很多人都問,4萬多元錢的車,吉利還有得賺嗎?我可以透露一下,我們一輛車還有1000多元的利潤。”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