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咪表是什么嗎?用過咪表嗎?”有記者隨機問了兩個出租車司機。
“知道,但是從來沒有用過。”年輕的出租車司機說。
“那都是幾年前的事了,現在都成了擺設了。”另一個出租車司機回答。
“咪表”的稱呼源于香港,即電子計時表,可分為電子泊車咪表和憑票泊車咪表。所謂“咪表”泊車管理,就是采取國際通行的“咪表”計時刷卡收費的方式,提示車主在占用道路停放車輛時,應有時間觀念和繳費意識,以減少機動車對道路的占用時間和空間,提高道路的通行功能。今年,家住櫻花東街的徐先生買了一輛寶來。最近,他發現,在道路兩側,出現了許多新式的泊車咪表。不過,他發現,還是得給交通協管員交停車費。
據了解,北京的咪表現在全部處于停滯狀態。電子泊車系統(咪表)作為路邊停車管理手段,在世界各大城市已廣泛使用。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已超過188萬輛。許多人都為停車發愁。咪表的命運引發思考,自動收費停車管理的做法適不適合國情?咪表在北京的使用為什么推廣不起來?
北京:現有150多塊咪表
“北京是國內比較早用咪表的城市,從1999年4月開始,北京開始試運行咪表。現在有150多塊咪表,不過都是以前試運行建的,近幾年并沒有增加,而且都是集中式停車收費表,一塊表管20個車位。不過,現在全都改成了人工收取泊車費了。換句話說,現在的咪表全都不能使用。”一位了解北京市咪表(電子泊車計費器)情況的人士透露。
五年前,當咪表豎立在前門、宣武門、朝陽門和月壇、紅橋等地區的時候,頗有一番驚艷的感覺。“咪表剛出來的時候,人們充滿了好奇,畢竟以前只有在電視里看見外國大城市使用過。”一位老司機回憶。“當初是有提升北京城市品質的需要。隨著幾年來交通車輛的急劇增加,而交通道路和機動車泊位建設相對滯后,市區特別是鬧市區‘停車難’、‘停車亂’的問題很突出。市區各類機動車有固定停車泊位的比例很小,且現有停車泊位多屬于專車固定泊位,泊位周轉率很低。”北京市公聯公司公聯安達公司龐先生這樣解釋上馬咪表的初衷。而且,城市道路停車系統在歐美及日本、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普及多年。咪表的亮相可以提高城市的基本建設與基礎設施的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的靜態交通管理狀態,對整頓亂停亂放,規范停車收費,減少堵塞,減少大氣污染,加強首都現代化國際都市的形象,大有好處。
咪表上馬后,除了直接增加財政收入,另一個直接的好處是,可以解決下崗就業問題。咪表上有一個顯示屏,計費時間以及泊車時間,車主一目了然。實施“咪表”泊車,有利于規范車輛停放,提高道路有限空間的利用率,同時也促使已建成的地下停車場和立體停車樓提高使用率。因此,咪表“肩負”的使命重大。
[1][2][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