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經濟時報》報道:目前東風變身亟需解決的有三大實質問題:一是對東風現有資產存量的價值確認;二是對冗員的裁減;三是對其附屬產業的剝離。
一場謀求東風變身、打破中國汽車工業格局的計劃似乎變得撲朔迷離——原計劃8月推出的東風、日產、雷諾“金三角”合資計劃,至今尚未公布。
談判有何障礙?合資計劃何時推出……帶著一系列的疑問,筆者來到東風公司。
姻緣鐵定
正如所料,當筆者要求采訪對外合作與資產重組方面的問題時,東風方面顯得非常謹慎,均稱關于“金三角”合資計劃,公司專門下發了一個文件,要求各部門在正式合同簽訂之前,不得向外透露任何信息。有關人士甚至說“現在已到了關鍵時期,媒體絕對不能捅漏子,到時候自然會通知你們的。”該公司如此低調行事,正好說明此項工作將會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筆者從一位熟知內情的人士口中得知,東風、日產、雷諾三方已達成初步協議,此項計劃的投資總額為30億元,中外各占50%的股權。正式簽約后,新成立的合資企業,將是我國唯一生產各種不同類型汽車產品的合資汽車企業,其布局是十堰建成卡車和客車基地,襄樊則建成轎車生產基地。初期產量包括風度、陽光和新March在內為10萬輛,3年內將提高到15萬輛。
十堰、襄樊兩地政府也在積極“備戰”。十堰是東風總部所在地,長期以來,交通不便已成為東風發展的桎梏:該市距最近的中心城市武漢近600公里,乘火車需9個小時左右,乘汽車時間更長一些。該市市長趙斌稱,目前,市里已成立“支持服務東汽合資重組小組”,并出臺了一系列具體方案:加快武十高速公路建設,爭取2004年底提前全錢通車;已與廣州軍區達成協議,將老河口機場民用部分剝離出來,并將機場更名為武當機場,力爭年內建成運營;加快城區道路建設和生活娛樂設施規劃建設;加大環境改造力度……襄樊則自稱是中國腹地,與北京、上海、廣州的距離幾乎相等,盡管已有3條高速公路,還是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盡快將襄武高速公路全錢開通。”
業內人士分析,東風決不會放棄此次對外合作的機會。因為此次合作是東風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塊“肥肉”,也為其消除“詬病”、徹底“變身”制造了契機;再加上在主帥苗圩的帶領下,1999年東風已開始贏利,近3年獲利達23億元,已具備與外資合作的能力。同時,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為三方的合資增添了信心。
一些境外媒體援引消息靈通人士的話說,年內東風、日產、雷諾將正式簽訂協議,且從簽約之日起,3年內日產的總投資額將不會低于1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2億元)。
由此看來,東風、日產、雷諾“金三角”合資計劃已是“鐵板釘釘”的事情。
三大問題
十堰市主管汽車工業的夏副市長向媒體透露,按照日產的要求,目前東風亟需解決的有三大實質問題:一是對東風現有資產存量的價值確認;二是對冗員的裁減;三是對其附屬產業的剝離。
其實,日產對東風關注已久,尤其與其接觸之后,對其狀況更是有了清晰的認識。3月下旬,日產一個80多人的考察團進駐東風,分成15個工作組對投資環境、東風的資產、經營進行了評估。日產希望合資企業從頭再建,而東風則希望利用現有存量資產。如果按照東風的意愿,日產不認同東風現有資產原值,認為應在扣除折舊和損耗之后,按實際資產進行估值。參照預測的投資規模,東風須裁員3萬人左右,這意味著東風將有1/3的人重謀生路,人心不穩也會影響計劃的實施。據稱,東風高層的意見是將人員通過3條途徑分流,即:組織員工開拓營銷機構,把員工充實到營銷隊伍里去;引導員工第三產業就業;到年齡的員工可以辦理離退休手續。而日產方面則認為通過買斷工齡的方式才能解決問題。唯一沒有引起分歧的是東風附屬企業剝離的問題,據悉,東風與十堰政府簽訂了一項涉及300多個單位、18億元資產、1.3萬職工的剝離框架協議。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