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蘭已經造車,波導也想造車,美的、新飛和奧克斯都要造車了。幾個月來,奮戰在家電及IT行業的民營企業一齊殺入汽車制造領域。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初以來,進入整車制造圈的民營資本已達117億元人民幣,中國車業中除國有、外資之外,“第三股勢力”正在迅速壯大。
與中外合資企業及國企相比,民營企業造車自有其一定的優勢。首先,民營企業擁有自己完整的話語權,在產品導入、價格定位、營銷手段上能自主決定。第二份天賦是資金實力,任何一家進入汽車制造圈的民營企業背后都有當地政府的支持,銀行貸款于他們是近水樓臺。
然而,民營企業想造好品牌、好車型難度很大。目前除華晨之外,近30家民營造車企業手里握著的都不是世界一流品牌。它們也可能無法成為行業政策的真正受益者。民企投入上百億元增量資金大舉進軍汽車制造業,短時間內恐怕也難于消化。(華西都市報)
[1]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