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家透露,半年前已成文的《汽車產品外部標識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有望在今年底出臺,標識有“華晨寶馬”、“北京奔馳”、“一汽奧迪”等字樣的豪華車將現身中國街頭。
目前,國產豪華車多半全英文標識,與進口車的外觀標識沒有兩樣,“不寫中國字更像進口車”的銷售心態,助長了合資企業在生產新車時不標注產地和企業名稱的行為,并淡化了中國汽車的制造能力。為了遏制這股風潮,國家發改委加快了《辦法》的出臺腳步。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家昨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證實,《辦法》在半年前已成文,核心內容是在中國制造的汽車如在中國銷售,必須在顯著位置標注產地或生產企業的名稱,否則該車型將被禁止銷售。
其實,這種規定在去年發布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已有所體現,但之后出產的新車仍未據此執行。“因為沒有相關處罰措施,”這位中汽協專家表示,這種行為與跨國公司全球品牌戰略有關,合資企業車型不標識產地或企業名,表明外方不愿意強調中國產地,這與產業政策相悖,在產業政策發布1年后仍無效果的情況下,迫使國家發改委出臺《辦法》這種強制性規定予以規范。
他介紹,目前,特別是豪華車,像國產奧迪、寶馬等,從外部標識上都看不出中國制造的痕跡,上海通用2002年之后生產的各種車型車身標識上都沒有產地,而一汽捷達等老款車型及北京現代、一汽豐田等標識就符合《辦法》的要求。
此前中國汽車報報道,在銷售欲望的驅使下,外方希望中國制造的痕跡越淡越好,中方的形象越弱越好,沒有中文標識,就體現不出中方企業的制造能力,也不能體現銷售網絡被誰掌控。長此以往,跨國公司就會獲得更多的利益分配權,這一道理顯而易見。
現在多數企業及行業專家已了解了這個管理辦法,一位大型汽車企業政策研究人士昨日表示,發改委更想通過這種方式突出“中國制造”的概念,并遏制廠商“不標中國字更像進口車”的不健康心理,表明國產車與進口車在質量及制造工藝上并無二致。
據悉,為了不再讓投機分子鉆空子,《辦法》對中文標識的高度、材料等都做了明確規定,同時還強調,汽車企業的名稱、商品商標、車型名稱等應能永久保持,不允許用油漆噴涂或不干膠粘貼等方式制造。
“寶馬制造”將向中國政策妥協
作為國產豪華車制造企業的代表,華晨寶馬并未在車身顯著位置標示沈陽產地或華晨公司的企業名,但華晨寶馬方面昨日表示,已關注到《辦法》的規定,今后具體將標注什么標識仍在研究中。寶馬中國則表示,希望寶馬車型在全球范圍都是一樣的。
華晨寶馬公關部馬靜華介紹,華晨寶馬已意識到了未標識中文產地的問題,也愿意嚴格按國家規定來做。同時她強調稱,華晨寶馬也有能力在車身上標注產地,但具體是以“華晨寶馬”還是別的形式標注目前仍在研究中。
寶馬中國首席代表孔安德昨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寶馬在美國和德國都沒有標明產地,就品牌而言,最重要的是品牌標識的的統一性。現在隨著寶馬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寶馬不再強調產地,而更想強調的是“寶馬制造”,這樣品牌與標識必須緊密聯系,全球相同。但其同時表示,中國政府如出臺管理辦法,寶馬將會按中國法律辦。
此外,上海通用的各系列產品目前也存在未標識中文產地的問題,該公司昨日表示,已經開始召集人員設計標識。上海通用公關部表示,他們也已注意到了《辦法》的規定,并已在新車型上著手考慮調整,但對于已出售的車型不可能“召回”作改動,仍會維持現狀,現在他們正在研究如何讓新的標識在車身上既美觀又明顯。
《辦法》對汽車銷售影響不大
業界認為,《辦法》出臺后對汽車銷售影響不會很大。
品牌戰略專家李光斗認為,《辦法》一旦出臺,只是提高了汽車銷售的門檻,使國產車更符合“中國制造”的含義,比如國產奧迪的價格可能相對于現在會有所下降。而以前銷售的車型將成為最大受益者,它們體現不出“中國制造”的痕跡。
但他預計,讓豪華車打上中文標識不太現實,跨國汽車企業大多不會愿意這樣做。
事實上,一旦打上中文產地的標識,中國產豪華車在外觀上就會與國際上的同型號產生了明顯區別,這與跨國汽車企業集團希望的“產品全球統一”的思路是相悖的。
國內一家汽車企業政策研究人士透露,在討論《辦法》時,也有企業提出過這種問題,特別是高檔車商不愿看到這種狀況的發生,甚至一些國內合資企業的中方也擔心貼上中文標識會影響車型的市場競爭力。
但部分上海經銷商認為,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即使貼上中文標識,其品牌標識也沒有改變,中國消費者仍知道是國產車,如果他們不喜歡中文標識,可在經銷商處經過改裝將標識去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