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風悅達起亞宣布2010年的產能將從現在的13萬輛提升到43萬輛,吉利在甘肅蘭州、湖南湘潭各設一個生產基地之際,主管汽車行業的“實權”部門國家發改委卻出來潑冷水。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司副司長陳斌上周公開表態說,“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行業產能過剩的形勢將更嚴峻,到“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汽車行業的產能將比實際需求多出一倍多。
2010年產能過剩1000萬輛
陳斌在“2006中國行業發展報告會”上表示,目前我國汽車行業已有的整車生產能力約為800萬輛/年,加上在建生產能力220萬輛,建成后產能累計將達1020萬輛/年。同時,各地投資熱情仍然不減,正在準備投資的規模預計可達1000萬輛。而去年的汽車產銷量只有500萬輛左右。
他指出,按照有關部門提出的每年增長10%的速度計算,今年的汽車產銷量將達到550萬輛,2010年將達到900萬輛左右。如果不對投資進行限制,“十一五”期末汽車產能可達2000萬輛左右,比實際需求多出一倍多。
業界并非都贊同發改委的觀點。有專家認為,產能適當過剩才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從國際范圍來看,有效產能的利用率大約在70%~80%左右。這種比率有利于市場競爭,淘汰一些不合格企業,也不會使產能、設備大量閑置并導致浪費。
加強產品準入制
對于產能的限定,發改委建議繼續完善汽車生產項目的核準條件。陳斌說,目前汽車生產項目已有很明確的準入條件,但這些條件能否起到防止重復建設、過度投資的作用值得懷疑。今年6月1日頒布實施的新《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明確規定,新建汽車項目投資總額不低于20億元,其中自有資金不得低于8億元,要建立產品研究開發機構,且投資不得低于5億元。
分析指出,,還應加強產品的準入標準。要從安全、技術角度抬高產品進入市場的門檻,通過燃油稅、燃料消耗限制、排放等法規體系標準的制定,引導企業淘汰舊的技術、加強新產品的研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