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北京奔馳新工廠落成慶典在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舉行。新廠區已完成一期工程,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具備年產10萬輛汽車的生產能力,其中國產奔馳E級和C級轎車的產能為2.5萬輛。預計最終廠區總面積將達3200畝,達到年產30萬輛汽車的生產規模。 
圖為奔馳新C級 “雖說表象上進展緩慢,但北京奔馳終于上路了。”北京奔馳-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奔馳)高級副總裁童志遠認為,“亦莊新工廠落成算是初戰告捷,投入使用則是北京奔馳加速前進的信號。” 作為首家在中國設立合資企業的跨國汽車巨頭,戴·克比奧迪、寶馬晚了很久才掂出中國市場的分量,繼而史無前例地把奔馳拿到中國生產,并且讓合作伙伴擁有50%的股份。隨后,戴·克還拿來了其全球暢銷車型300C國產,以表誠意。 奔馳在“落地”上蹉跎了近兩年光陰,而其同門兄弟北京現代曾經創造了當年建廠、當年生產并迅速盈利的神話。其間更是多次傳出車型推遲上市、工廠進展緩慢、國產化率難以提高,甚至是北京奔馳流產的傳言。 對此,童志遠表示:“中間并未產生變故,整個推進過程都是嚴格按照雙方的計劃進行的,而德國人對這個計劃更是堅定不移。” 童所說的中方計劃,主旨就是2004年北汽集團董事長安慶衡提出的北京奔馳“五新戰略”:新廠區、新技術、新產品、新投資、新管理層。 依照“五新戰略”,一場大規模的裁員從6月份已經開始。北京奔馳最高層從8人減到6人,總經理層由39人驟減到18人,中層管理干部則由原來的93人縮編至68人。 而兩筆資金的注入更為北京奔馳的推進戰略提供了動力——今年初,中德雙方股東共同增資4億美元;8月28日,北京奔馳“借”到一筆高達36億元的銀團貸款。加上原北京吉普廠區的土地轉讓費用10多億元,北京奔馳至少擁有了8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保障。 事實上,國產化率才是令北京奔馳真正頭痛的問題。 “與一般車型不同,豪華車的配套要求高,量又不大,這樣的配套商國內難找,國際上的又不愿意來。”一北京奔馳工程師告訴記者。 5月份,戴姆勒·克萊斯勒宣布將在中國增加8倍多零部件采購量用于本地化生產,2008年采購額度將達67億元人民幣。 圍繞國產化率,北京奔馳在上半年已進入國內配套商選取階段,同時實現了從SKD(大散件進口形式)到CKD(拆散形式)的過渡。未來國產奔馳將實現首期40%的國產化率。而據了解,今年下半年上市的克萊斯勒300C也將篩選出第一批國內汽配商,首批獲準進入其供應商體系的國內廠家達100多家。 在亦莊新工廠落成儀式上,專程從美國趕來的梅賽德斯轎車集團總裁、戴·克股份公司董事長蔡澈博士也帶來了利好消息——北京奔馳將與德國奔馳全球同步投放奔馳C級轎車,明年將拿來奔馳E系新車E350到中國生產。 北京奔馳另一位高層則透露,隨著新廠落成,克萊斯勒明年還會有新款車型投入國產,而2008年,吉普車型也將在北京奔馳獲得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