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海馬的蘭色夢想 海馬人的蘭色夢想——海馬的自主之路 “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自主”是總的原則。按照知識創新管理理論,“結合可控的、利用可借的”,從“模仿創新”到“跟隨創新”最后形成“領先創新”。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過程中,充分利用公共資源,確保體系經濟安全;注重企業文化戰略、團隊戰略和品牌戰略;堅持“效率”的“規模”,從低端市場切入逐漸進入高端市場,從單品種的“經濟規模”逐漸實現多品種的“規模經濟”。這是現實情況下提升中國汽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路徑。 ——景柱 有激情,有夢想,有搖擺,有堅持。在多年的行進、奮斗的歷程中,海馬的自主之路,由模糊逐漸變得清晰,腳步逐漸堅定,步伐逐漸加速。海馬人走在通向自己“蘭色夢想”的路上。 海馬人的夢想 從1998年與馬自達的合作開始,海馬人走自主之路的“蘭色夢想”就始終存在且從沒停息。這既是來自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整體判斷,沒有自主就沒有未來;也寄托著海馬人的社會責任,要為子孫后代留下些什么。“我不能讓我的員工代代都當裝配工”。 這條自主之路,海馬走的并不平坦。既有外部環境的壓力,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的馬自達一直就希望將海馬完全納入自己的中國戰略布局;也有內部的疑慮,特別在海馬近幾年取得較好業績的階段,“有人認為離開洋爸爸,臉上沒面子,前途很渺茫。”然而,海馬人的自主決心,越來越堅定,執著的走著自己的自主之路。 模仿-學習-創新 “開放、合作、學習、創新”,這是海馬路線的核心戰略方針。“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則是從海馬最初與馬自達的合作就不斷實施的策略。以馬自達為老師,學習馬自達先進的技術、生產管理經驗,也是海馬多年來的實踐表現,以此為鑒,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各個層面。 學習,學什么,怎么學? 在學習中保持自主,是海馬的不變原則。“與馬自達合作的15年里,總體上是自主多贏的。在普力馬和福美來的合作中,我們擁有品牌決定權、國產化認證權、采購權和整車銷售權。除此之外,我們并沒有支付昂貴的入門費和技術轉讓費,并且雙方共擔匯率風險。可以說,沒有向馬自達的學習,就沒有海馬今天自主的基礎。” 就是在這16個字的核心戰略指引下,海馬實現了從基礎薄弱到競爭力初具規模,從制造小廠到具備整體完備體系,為自主之路打造了堅實的基礎。 自主的高起點 如今的海馬,擁有了2個整車工廠,國內領先的汽車生產線。產能達到15萬輛。一批較為成熟的汽車產業人才隊伍,擁有國內一流的銷售服務體系,自主的供應配套體系,同時,還有初步形成的整車研發能力。這是海馬實現以我為主去實現海馬夢想的根本保障。 與國內的其他汽車企業相比,海馬的自主,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起點。目前國內的企業自主品牌主要有“合資自主”、“合作自主”、“獨立自主”等幾種形式,自主創新產品也包括“集成創新”、“學習創新”、“合作創新”等多種。作為堅持模仿創新-學習創新-自主創新路徑的海馬,既不同于合資企業的“合作創新”,缺乏充分的主導及話語權,也不同于奇瑞、吉利等完全意義上的“獨立自主創新”。借助著多年學習馬自達所形成的堅實基礎,海馬自主之路的起點與眾不同,特別是來自于馬自達的先進生產制造技術環節的經驗。對于整車生產企業而言,生產制造核心技術競爭力的意義往往大于整車核心技術競爭力。 所以,對于海馬的自主產品而言,相對于國內其他的自主品牌產品,也有著相當的技術優勢。 同時,海馬產品多年來在市場上形成的較好口碑以及由此帶來的品牌好感度,也是海馬自主戰略布局的優質資產。 走向蘭夢 “產品是企業的生命,是品牌的載體。研發是產品性價比之本,是企業核心幾個年整理支援。全局之重在海馬,海馬之魂是研發。”這是景總對于研發團隊的重視及期望。不斷加強研發隊伍的建設,顯然是走向蘭夢的重中之重。 面對國外品牌的競爭壓力,低端市場無疑是自主品牌的最佳出路,也是海馬的出路。但并不是盲目的上量上規模,追求市場占有率,追求銷量排行榜,而是堅持品牌第一、質量第一的原則。先作精,在作強,不作大。 同時,始終堅持學習馬自達的策略,填平馬自達留下的低價空間,將質量作精,將品牌作精,站穩腳跟后,尋求進一步發展。將“性價比”及追隨馬自達品牌作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內部追求平臺少、型號多、成本低、效益高;外部追求價位低、質量好、牌子硬。” 蘭夢寄語 堅持蘭色夢想的海馬人,得到市場的認可和尊重,也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許和支持,以及來自海南省政府、一汽集團、日本馬自達的合作支持。溫家寶、羅干、劉云山等先后來海馬廠參觀并作了贊揚及期望…… “自主之路是多樣化,希望大家以一顆寬容的心來看待。”畢竟海馬汽車走出了第一步,誠如景柱所言:我們將用十年的時間精心打造海馬品牌。當世界知道有奔馳、寶馬、豐田汽車的同時,也應該知道我們中國的品牌,這就是我們海馬人的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