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2日開始,在上汽股份的網站上,一條置頂新聞——“關于征集上汽品牌轎車名稱的公告”分外顯眼,征名對象包括上汽員工和業內人士。公告這樣描述了上汽自主品牌之路:“上汽幾代人在合資合作帶來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和管理優勢的基礎上,有志于利用全球資源,高起點、高標準打造屬于中國人的上汽國際化品牌”。上汽股份公共關系部表示,該活動是上汽自主品牌導入階段的動作之一。 “這款不低于紅旗HQ3級別的高檔轎車,是我們為上汽自主品牌轎車推廣設計方案的核心內容之一,除了我們,還有幾家頗具實力的公關公司參與競標。”北京一家知名公關公司的汽車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 “一般人對于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印象大多集中在廉價、低端上,而我們要打造的是高級轎車,要改變人們對于自主品牌的低端印象,所以技術平臺和品牌形象是我們注重的兩個方面。”上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我們的第一款自主品牌轎車將于明年底推出。” 在不久前舉行的“2005上海國際汽車城峰會”上,上海市經委副主任樂景彭透露,在“十一五”期間,上汽集團將投資100億元,重點用于自主品牌的開發。“到2008年形成車身自主開發能力,到2010年具備整車和發動機開發集成管理能力,2015年前形成底盤和發動機自主開發能力的目標。”樂景彭說。 目前,上汽集團自主品牌的籌建已逐漸成型,上汽的自主品牌項目正在發改委的審批流程中。針對發改委沒有批準上汽自主品牌項目的傳言,上汽股份公共關系部向記者解釋:“上汽自主品牌是上汽股份醞釀已久的非常慎重的項目,一切進展都很順利”。 和“寂寞二十年”的一汽一樣,上汽的自主研發一直在默默進行中,并力圖尋覓一條截然不同的借力打力的道路。這一切,在上汽成功收購雙龍以及羅孚知識產權后,已經愈行愈近。由此,上汽自主品牌的核心鎖定在“高檔轎車”的籌建上。 此外,上汽老總胡茂元說:2010年上汽自主品牌產量將達到上汽總產量的30%(約60萬輛)。這將直接沖擊一汽2009年自主品牌100萬輛的目標。 如是,在爭奪“中國自主品牌”大旗的戰役中,一汽將面臨最強大的對手:上汽。在中國汽車業界兩位最具影響力的掌門人:一汽竺延風和上汽胡茂元之間,一場關于“自主品牌”的角斗大戲即將開演。 借力羅孚、雙龍占據高端 雖然上汽一直試圖回避,但羅孚與雙龍的技術在其自主品牌上的應用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上汽汽車在并購整合國際國內整車、發動機等技術資源基礎上,集全球研發體系,簽約一批英國RICARDO等具有在整車、發動機研發上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知名公司,計劃將于2006年年底推出首款擁有全部知識產權的乘用車,并以每年一到兩款新車型的速度不斷更新”。在上汽股份公共關系部給記者的一份背景資料中,明確表示“充分利用全球資源是上汽高起點打造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的原則”。 一知情人士指出,結合上汽提出的“高起點”路線,羅孚的75型轎車很可能是第一款與紅旗競爭的自主品牌車型的基礎平臺。 因為當時只從羅孚購買了75、25的知識產權(技術和資料),這樣上汽相關生產設備的招標就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目前生產設備的采購正在進行中,我們仍舊采取全球招標的方式。國內的許多設備在技術上已經很先進了,不論從成本還是其他方面考慮,我們都沒必要盯著國外。”上汽股份公關人士證實。 而事實上,這個問題對上汽而言已經轉化成了對如何消化和吸收羅孚和雙龍技術的問題。上汽股份公關部人士告訴記者,對于羅孚、雙龍技術的吸收消化,需要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來進行針對中國國情的本土化開發。在上汽,這個部門就是“上汽股份汽車工程研究院”(簡稱“汽車工程研究院”)。 汽車工程研究院作為上汽股份技術研究基地,一直是自主品牌建設和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撐,重點發展集成能力,成為事實上的上汽海內外研發基地的總控制中心。2002年以來,汽車工程研究院先后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合動力城市客車概念樣車和裝載第三代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的多功能乘用車的開發,并開始了自主品牌混合動力轎車工程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為了上汽汽車的研發需要,研究院還要建設新的研發基地,投資18億元的一期工程目標年內奠基,2006年上半年開工建設,于2007年底基本建成能滾動發展、長期全面支持自主品牌及新能源汽車開發的技術平臺。”一上汽內部人士說。 至于英國RICARDO等公司發揮的作用,“最直接的,還是對我們技術方面的支持”。零部件采購則“采取的是全球采購的策略,并不局限于國內或者國外,目前正在順利進行。”上汽股份公關人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