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原創
太平洋:您認為該如何評判一款車的好壞?
蘭教授:汽車作為大眾耐用消費品,它的好壞的評判標準是多方面的。從專業角度來講也不能立即下定論。一般的評判標準需要通過很多條件的綜合考量后產生。比如碰撞試驗,我們不能完全按照星級來確定某款車的安全性究竟有多好。因為碰撞試驗的結果是在特定的速度、特定的角度下產生的,而用戶在實際駕駛過程中是不可能創造完全符合實驗室結果的碰撞條件的。國內的碰撞試驗剛剛起步,其權威性的建立勢必需要一定時間。我個人也更相信歐美的碰撞測試結果。當然我們也希望我們國內的碰撞測試標準和技術能夠提高,能夠更準確地反映車輛碰撞時的安全性能。但這方面的經驗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太平洋:您對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是怎樣看待的?
蘭教授:我們需要用動態的眼光看待汽車產業。就近幾年的情況來看,中國汽車產業還會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可能為了企業的成長和發展,中國汽車界內也會出現的兼并和重組這樣的事件。為了汽車企業變大變強,下一步就需要提供企業的內涵、產品質量等。從長遠發展來看,國內汽車企業和國外各廠商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即能源和環保的問題。特別是環境保護問題。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石油價格已經很高,石油已成為一種戰略物資,如果中國汽車的保有量與美國持平甚至超過美國,那將會產生相當嚴重的能源危機。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中國將來的汽車工業發展,還是很令人擔憂的。所以現在政府也越來越加強對汽車環保的重視,不斷制定綠色環保法規,以減輕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盡管現在油價還不足以讓公眾感受到能源和環保帶來的壓力,但一旦危機到來,這樣的壓力勢必會令公眾產生擔憂。所以在歐洲,我們很少看到大排量的汽車,小排量的車占據著主導地位。
太平洋:您在新能源和車身材料開發方面有些什么樣的研究?
蘭教授:我們的團隊在電池和混合動力方面有專門的研究。同時也有制氫項目在研究階段。而制氫是最理想的解決能源問題的辦法。如果能夠廉價地得到氫能源,就可以將燃料電池運用于汽車,這樣就使得汽車達到零排放的標準。但這方面各個國家都在進行研究。
關于車身材料方面,我們認為車身重量低,那么就會降低油耗,也會減少排放污染的產生。所以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在降低車身重量的同時不影響車輛安全性能。我現在在做的項目就是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即推進鋁合金或鎂合金在車身方面的應用,嘗試用鋁或鎂與鋼結合做成車身。奧迪A8作為全鋁車身,其工藝質量、安全性能都非常高,但同時其成本也非常高。全鋁車身并不適合大眾級別的車型。我們考慮的是在車上采用不同強度的材料,包括鋼和鋁的結合。目前國內有部分大客車的材料研究,我們也有參與。其中一些客車已經開始采用鋁合金材料。但鋁和鋼的結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藝,如何在工藝方面更好地使兩者結合,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在車身設計方面,面臨鋁和鋼的結合也有不同的設計方式。這些都需要思考如何去開發。從發展的趨勢來看,車輛車身的重量勢必會越輕同時越安全。現在很多車采用不同剛性的材料,目的就是讓車身更安全。而過去的車輛在設計時并不會考慮到這一方面,只有隨著安全理念的逐步完善,在汽車安全設計方面的投入才會越來越多。
太平洋:雖然中國現代汽車工業起步較晚,但能不能理解為,國內企業在向他人學習的同時,已經有了比較大的進步,而面對更新的課題,我們和國外企業或研究團體一樣在做著嘗試和努力?
蘭教授:應該說我們目前差距比較大的還在于中高級轎車的研發方面。在這方面我們沒有經驗,我們沒有數據的積累,我們沒有能力進行開發,這需要逐漸積累經驗。而輕便型的小車我們已經掌握了優勢。另外我國的商用車生產規模也是全球最大的,國外企業無法在數量上與我國抗衡。從學術角度來講,任何“大躍進”式的發展都是不可行的,都必須經過技術、裝備、人員的積累,才能逐步做出一個成熟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