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韓鐳原創
Q:除了組織國內的車展之外,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還組團參加了包括美國汽車工程師年會暨展覽會在內的眾多國際展會。我們知道美國汽車工程師年會相比一般汽車展會來說更具專業性,具體表現在更注重專業汽車技術人員的交流。事實上我們也了解到,國內的專業汽車技術人員單純參加美國汽車工程師年會學術交流的比例非常小,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情況的呢?
A:可能社會上不是很了解,其實中國的汽車行業一直很注重對外交流。由于國外的汽車行業發展比我們自己早很多年,所以中國早期很多的汽車專業骨干都是從國外回來的,這些人現在有些已經去世了,有些還健在。這些人和國外汽車行業的人有很深的關系,包括個人關系、因緣關系、同事的關系,所以其實汽車行業的對外交流從一開始就比較深入。而從國際上來說,一般的國家都會有汽車工程學會這樣的組織,簡稱SAE。目前有35個國家的協會共同組織了一個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總部現設在倫敦,每年有兩次理事會,咱們是他們的常任理事,并且每年都參加會議。而且它每兩年還有一次年會,咱們在1994年在當時剛剛落成的國貿承辦了國際汽車工程師年會暨展覽會。國際上還有一個組織,1983年時由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和澳大利亞五個國家發起,當時叫泛太平洋汽車工程師協會,現在逐步把越南、斯里蘭卡、印尼和泰國吸收進來,舉辦了亞太汽車工程師年會暨展覽會,這也是兩年開一次的年會。1989年11月第五屆亞太汽車工程師年會暨展覽會未受政治事件影響,仍在我國舉辦,當時法國雪鐵龍的總裁哈夫納等都親臨現場,所以這個會的規模還是相當大的。下一次也就是35屆年會將在2012年在中國舉辦。所以說,汽車行業在國際上的交流是很早的,當年中國和美國、法國還沒有建交時,汽車工作學會就派出代表團去參加工程師的會議。
你們剛才提的美國工程師年會暨展覽會我們協會每年也是派人參加的,80年代的時候很多國家的代表都去參加美國的工程師年會,我們也對它相當重視。當時一次這個年會的論文數五、六百篇,現在基本達到了一千多篇,鼎盛時期參加的人數達到四五萬人,展覽會的會場有3萬多平米。他們的展覽會叫OEM展,實際上就是一些配套零部件的展覽,那些零部件都是很貴的,代表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另外還同時舉行40多個會議,總共需要花費三天半左右的時間。97年以后,我們舉辦了一次中美零部件座談會,我們組織了中國十個的廠家代表六十多人加上美方的二三百人舉行了這個會議。并且從97年開始,我們也組織展團去參展。當然,近幾年這個展會也受到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但是論文數量和質量還保持在原有的高水平上。中國去參加的人數其實還是不少的,但是相對來說,我們愿意再有更多人去,當然這里主要也有一些因素影響,一方面發表論文的人未必去參會,另一方面去的人可能沒有發表論文,畢竟參加這個展會也還是需要資金支持的,包括路費、食宿等。
從技術上來說,這些會議對中國并不封鎖,然而過去由于我國的汽車工業薄弱,在這方面的交流自然就比較少,但現在我們逐步有了資本去參加更多的專業學術會議。比如去年我們參加了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白車身研討會”,白車身的概念就等于沒穿衣服也沒有內臟,只剩下車殼兒,并且車殼兒也是不上油漆的,所有的焊點和內部結構都呈現在參觀者面前。白車身研討會的意義是非常大的,作為轎車來說,白車身是很主要的技術,技術體現在哪里?就體現在剛才說到的碰撞,牽扯到了安全、空氣阻力、車形以及整體的性能,所以說轎車的一個很重要的技術是體現在車身上。我們有一個車身委員會,90年代初我們也參加過這個會,不過那是美國舉辦的會,我參加的是歐洲組織的會,歐洲的汽車大廠都會派人參加該項會議。這些廠派出他們設計、制造、檢測白車身的團隊,三隊人馬都參加這樣的會議。這些專業人員帶著白車身上臺做講解,這臺白車身是如何制造的、有什么技術特點、碰撞的數據是怎樣的。這個會參與的有五六百人,開會時間約為三天,從早到晚馬不停蹄地開。每個白車身講解完之后,大家圍繞它展開提問,設計人員就得當場回答。這也就意味著,所有這些車身制定的規范、規則都在這里面,行業上的很多標準無形中也都在這里交流,起碼可以說白車身的精英都會聚在那里,歐洲的所有的大車廠、美國的福特、通用、克萊斯勒以及韓國的人員都有參加。中國也有參加,我和XXX設計師去了,上汽也去了,上汽英國設計所的人也去了。所以國際上的交流咱們參加的是比較多的。但是它注冊費是比較高的,另外語言主要是英語、德語、法語,連日語都不能算主要語言,盡管每年日本都派人參加。另外這個會每年都會評獎,去年是菲亞特500拿了白車身的冠軍,制造成本又低實際效果又好,當然這款車還沒有進口到中國。
Q:中國廠商現在可能還拿不出相當級別的白車身到這樣的專業研討會做演講,參加這樣的會議對他們有什么好處?
A:他們可以學習,看別人的設計聽別人的講解。而且這些內容到普通車展或者參觀廠房時是看不到的,所以更多的技術交流是更現實更充分的、意義更大的。
Q:那么會不會存在技術外瀉的情況?
A:打個比喻,有一桶水的人不會在乎貢獻出一兩勺水。這種交流是互為的,在你問問題的時候我也能夠了解你的思想。所以,從技術人員本身來說是愿意交流,不愿意封閉的,封閉是做不好東西的。其實咱們也有一些制造工藝上的訣竅,在設計理念上這是互為的,誰也不會完美誰也不會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