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毅:不能叫虛火吧?
鐘 師:倒是實火,但這把實火事出有因,像發高燒一樣,燒完就得退燒,回到原來的市場體溫了,實際發高燒的市場肯定是反常的。
賈新光:現在有些人說,新的持幣待購又開始形成了,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就是本來要買進口,但進口車的價格上去了,又要等。其次,在6月北京車展上看到那么多的新車,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對大家的吸引力很大,回過頭來對那些老車就看得不順眼了。這些產品價格定的不太高,配置比現在的車型高一檔,甚至高很多,造型是流行的樣式,不再是老三樣那種“永遠不變的臉”。
鐘 師:這次6月份的北京車展,實際上是一個超大型汽車展銷會,中外廠家都很實際,不是純玩概念,給你看虛的,甚至新品上市的時間表都告訴你。很多觀眾看到天津豐田T-1、海南馬自達,包括中華這些車以后,心里就有譜了。這樣勢必會造成一個現象,潛在的消費者心思活了,他覺得將來自己可選的品種越來越多,車型越來越新,越來越與國際接軌,反而會讓他做出持幣待購的抉擇,但目前這種持幣待購心態已經不同于“入世”前那陣子只是指望價格的大跌,這是對自己購車目標和方向鎖定后坦然的持幣待購,就等自己中意的車按期上市。還有更精于盤算的購車者,明明看中了已上市的車型,就等其他新競爭車型出來把看中的車型價格擠掉一塊后再出手。
購買力到底有多大
如果光從國家正規的統計來看,根本就推斷不出中國的購買力有多大,因為我們的稅法不完整,體制方面還有很多的漏洞,大量的國有資本流入到民間或者灰色收入地帶。
應該說中國的汽車購買力可能就像火山一樣,真的要全部釋放出來的話,我們的道路以及各方面配套很難承受。
何 毅:在上半年車市這么火的情況下,還有持幣待購的現象存在,是不是反映出中國的汽車購買潛力非常大,還沒有發揮出來?我認為,持幣待購要有個前提,就是真正有幣,購買力要有,從上半年的車市看,很多車型都脫銷斷檔了,這意味著中國的汽車消費能力超出了一般的預料。國內汽車的需求量有多大,這個好像都在分析,但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清楚,是很難客觀分析和把握中國車市的動向的。
賈新光:我覺得對國內汽車購買力不能從表面來分析,因為現在統計的收入只是工資性收入這一塊,但對于工資外收入,特別是灰色收入這部分很難統計。最近作的一個市場調查表明,專業技術人員收入水平之高超乎想像,專業技術人員包括很多,最近有媒體說北京的中學教師開始買第二套住宅,因此汽車是必不可少的。當然下崗職工肯定是收入不高的,社科院的報告把中國社會分成10個階層,那么現在收入增長最快的是兩個階層,一個是專業技術人員,另一個是私營業主,他們現在也是購車的主力。還有一個因素是,現在股民人數太大,好像除了小孩、傻子都在炒股,有的人雖然不上班,一年的收入與中等收入的上班族差不多,甚至還好一點。所以,對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購買能力要有充分的估計。此外,如果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汽車購買就會突破收入水平的限制。
鐘 師:如果光從官方的統計來看,根本就推斷不出中國的購買力有多大,因為我們的金融、稅務等體系不成熟,體制方面還有很多的漏洞,大量的國有資本流失到國外、民間或者灰色地帶,而且這塊財富首先會投入到大宗消費領域比較多,因為有些錢來得太容易,很少會做實業投資或金融組合投資,大部分都用于購房、購車和子女教育投資。在國外一般來說如果有很多富裕的錢,它的投資渠道比較多,不會全都用在消費上,在中國投資渠道往往受到各種限制,而且及時行樂的觀念在某些階層中越來越盛行,所以中國實際汽車購買力往往會出乎外國經濟學家的想像,不能光從GDP推算出來。應該說中國的汽車購買力可能就像火山一樣,真的要全部釋放出來的話,我們的道路以及各方面配套很難承受。比如說,上海很多人非常富有,既使牌照白送,也不一定愿買車,他覺得用車反而添麻煩,城市規劃設計不是按照汽車消費模式建成的,相反,立體化的公共交通倒很方便。不是有錢人都喜歡趕緊買車給別人看的。
[上一頁] [1][2][3][4][5][6] [下一頁]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