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飛
7月10日,廣州汽車集團、東風集團和日本本田公司在京聯合宣布,三方將合資在廣州出口加工區修建一座新的汽車制造工廠。據公開的資料顯示,這一出口基地將于2004年底前開始生產本田經濟型轎車,起步規模為年產5萬輛,產品100%出口,主要銷往歐洲和亞洲市場。
近日,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豐田也有意聯合一汽、天汽在天津出口加工區建立轎車工廠,性質與本田項目相仿。
業內人士不禁擔憂,如果其他外資汽車集團繼續效仿,在上海、大連的保稅區也相繼興建同樣的生產基地,會不會對中國的汽車工業形成強烈的沖擊?
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日前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飛博士。
保稅區造車不值得大驚小怪
記者:您怎樣看待本田與東風、廣州合作在保稅區建立汽車出口基地一事?
馮飛:可以說這是一個經濟規律。本田在廣州出口加工區建立汽車制造工廠對當地來說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前幾天我去了一趟廣州,感受非常深。由于珠江三角洲的制造業非常發達,許多企業都是在保稅區建立工廠,這些企業有外商獨資的,也有中外合資的,都采取保稅生產方式。
從大環境來看,目前世界制造業正在進行著一場深刻的戰略性重組,許多跨國制造集團開始以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為最終目標,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著新一輪制造業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中國在制造業方面不斷提升的技術水平、相對完善的配套體系、巨大的市場,以及素質相對高而價格相對低的勞動力,都讓這些跨國集團看到了巨大的利潤空間,因此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大規模轉移和搶灘登陸的一個重要市場。
本田選擇中國就是基于這種考慮。從1998年進入中國生產轎車,四年的時間使本田已經擁有了采購和成本優勢。本田說過,單從成本角度講,在中國建立轎車出口生產基地,能比在日本本土建立轎車生產基地節約20%的成本。目前,在中國建廠已經是本田全球戰略的一部分,把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出口到亞洲和歐洲,就是其全球計劃中的一環。
但由于中國有規定,不允許外資汽車集團在華成立獨資整車企業,因此本田選擇了合作的方式。之所以牽手東風,也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是東風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汽車集團之一,在政策上能夠享受一定“照顧”;其二是本田和東風原來就有發動機合作項目。而對國內的汽車企業來說,為了得到產品后援和技術后援,也有和外資合作的希望,因此東風和本田的再次合作也就順理成章。
[1][2][3][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