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進口壓力漸大
明年進口車數量的增加和價格下調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按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2003年汽車進口關稅將降低近6個百分點,雖然幅度不大,但進口配額將在今年的基礎上增加15%,達到91.25億美元,許可證發放數量相應增加,政府調控的力度也會有所減弱。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預測,明年汽車進口約17萬輛,其中進口轎車9萬輛左右。業內認為這一數字偏于保守。再考慮到目前各保稅區積壓著大約2萬余輛未報關的進口車,明年進口車的實際數量將顯著增加,從而對國產中高檔車型構成一定的壓力。
中國進口汽車貿易中心副總經理丁宏祥認為,2003年進口車價格將穩中有降,預計到明年3月底,2002年許可證到期前,會有一批進口車集中報關,這批車上市后會引起車價在一定幅度下調。
高額利潤有待縮水
此外,企業自身也完全具備了進一步降價的能力。業內早就指出,與國際同行相比,中國汽車制造業利潤過高,甚至可謂"暴利"。事實上,今年國內幾乎所有的汽車制造商的效益都好得驚人,部分企業每輛車的平均利潤率達到30%,這與跨國汽車公司普遍只有6%左右的利潤率而且須憑借年產銷數百萬輛的規模才得以生存的現狀形成鮮明對照。
"跨國汽車巨頭希望從美歐市場轉戰中國,從而享受地球上最后一塊暴利市場。"中國汽車市場研究所研究員李秋明說。
在日前北京舉辦的"國際汽車高層論壇"上,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特別指出:過高的價格和利潤不利于汽車工業的健康發展。中國汽車生產企業雖然產量不高,但多數都有豐厚的利潤。他希望汽車廠家從長遠利益出發,主動降價,擴大市場份額,不追求短期的高額利潤。張國寶的這一表態既闡明了政府的看法,也代表了廣大消費者的心聲。
至于價格戰出現的時機,鐘師和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總經理蘇輝都預計會在明年下半年。業內也有人認為,明年價格戰的導火索很可能由進口轎車價格下降而引起。
從產品市場的發展趨勢看,隨著新車陸續形成生產規模,老品牌車型將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同時由于大多廠家把產品定位于8萬--15萬元的經濟型車,市場出現了某種趨同的現象,預計這一價格區間競爭最為激烈,而8萬元以下車型尤其是微型車價格下調空間很小。國產中高級轎車由于價格過高,比國際市場高出20%--70%,降價在所難免。
"加量不加價"也會成為變相降價
除了直接降價外,國產車降價的方式將主要體現為性價比的提高,即"加量不加價",新產品追求價格一步到位,服務方面也會給予消費者更多的實惠。同時,在未來細分市場的競爭中,車型新、技術含量高、定位準確、個性鮮明的產品將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力,而車型過時、缺乏突出賣點、一味在"小車三廂,桃木內飾"上做文章的產品,將日趨式微。
[上一頁]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