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成了老大
汽車廠商在2002年眉開眼笑。來自國家計委最新數據稱,去年全國轎車產量達到109萬輛,銷售112萬輛。
另外一組數據或許更讓人喜不自禁———汽車行業去年的銷售收入6465億元,同比增長30.8%;利潤總額完成431億元,同比增長60.94%。在拉動工業增長的諸動力之中,汽車產業首次超越電子 產業,拔得頭籌。
在利好的刺激之下,各廠商紛紛擴張產能。來自國家信息中心數字顯示,2003年主流轎車廠商的排產量是150萬輛以上。
顯然,放大的排產量也放大了廠商對今年車市無法掩飾的樂觀。當然有足夠的理由支持這種樂觀———各方面信息表明,始軔于2002年的汽車消費熱將有相當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而國產廠商至少會樂到2005年———中國取消進口車配額之時。但這并不意味這幾年它們可以高枕而眠———降價的壓力與廠商如影相隨。
有市場人士說,2003年的車市將使得國內許多汽車廠商充分體驗到冰火兩重天的滋味。
政府扶持汽車消費
眾所周知,數年來,中國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發行國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又是投資拉動經濟的重要手段,但它的邊際效益越來越小。于是,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的另一駕馬車勢必在今年異軍突起。
對政府而言,重視消費意味著不斷出臺政策改善消費環境。對汽車消費市場而言,提高消費的可支付性和豐富支付方式將成為政策制定的重點。政府已經在汽車消費以及產業投資等層面開始松動政策。
來自各個不同層面的消息大體能證實——《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制度》、《汽車金融機構管理辦法》、《汽車消費政策》、《關于促進汽車工業發展若干意見》、《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等多項政策將在今年出臺。市場人士相信,這些政策的出臺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些政策以及政府的積極態度讓消費者對中國未來車市有了更多的期許。
無論如何,最終能否買車還將取決于居民的收入。來自多個權威部門消息,2003年居民收入將持續增加,GDP增長將達到8%。國家統計局綜合司司長鄭京平近日說,近年來,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剔除物價因素,增速始終保持在10%以上。
另有學者認為,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人卜居城郊,這無疑增加了對汽車的迫切需求。
在政府廣積政策之糧的同時,高筑墻的政策同時發揮效用———令各廠商擔心的WTO因素在2002年并未發揮作用,原因是政府對進口車實行配額的管制。專家判斷,這種政策持續到2005年不會有太多疑問,今年的進口轎車數量僅有9萬輛。
汽車供應迅速提升
一切如此完美———幾乎每個因素都是長久利好,廠商自然滿懷熱情。
2003年各廠商推新車的數量將刷新去年的記錄。根據目前收集到的資料顯示,2003年將有35款全新車或改型車投放在國內的車市。去年推出的新車包括改進型為32款,其中全新的車為16款。
這意味著,今年每個月將有近3款新車問世———寶馬3系、奧迪A4、別克君威、廣州本田的新雅閣、風神汽車的日產陽光、一汽轎車的馬自達6等中高檔轎車云集車市。同時,廣州本田的FIT、上海大眾的GOL等多款經濟型車也將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內。此外,號稱“中國第一跑”的吉利美人豹跑車也不甘寂寞。
按照專家的說法,汽車產品的可供應性得到迅速的提升。當然,被提升更多的是市場對新車的期待———尤其對價格的期待。
降價懸在2003年?
今年各廠商還普遍存在降價壓力。就目前而言,多數主流廠商缺乏大幅度降價的動力。中高檔車戰火不會迅速燃起,如果主流廠商降價,將先拿經濟型車開刀。
降價的壓力首先來自各廠商今年的排產量以及新車定位的分布———各廠商暗暗擴張產能,對外卻又只字不提。
以目前趨勢而言,推出的新車集中分布區位如下:第一個區位在排量1.3—1.6升、價格為8萬—16萬元之間;第二個區位在排量1.8—2.8升、價格為17萬—30萬元之間,這些新車無疑會成為各廠商2003年度主打產品,加之在這兩個區位內各廠商原有車型的產能放大,可以斷定,這兩個排量以及價格區域將占據車市絕大部分的產能空間。
這些新車多數出自目前市場上的主流廠商,車型多為跨國公司的得意之作。這意味著,2003年度,這兩個原本已擁擠不堪的市場上,將進入更多強有力的競爭者。
此時,如沙丁魚罐頭一般擁擠的市場里,降價或許是撕開裂縫得到新鮮空氣的惟一路徑。降價似乎不可避免,但現在仍看不到主流廠商中誰有大幅度降價的動力,尤其是中高檔轎車。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新一輪的兼并重組之后,國內轎車生產的集中度也逐漸在提高。一汽、上汽、東風以及廣州本田等少數廠商占據了大多數的轎車產能。為了能延續去年的戰績,廠商間希望彼此相安無事的心態悄然蔓延——各廠商頭腦人物聲稱今年不會降價的說法散見于各處。
可能的價格策略
主流廠商如果按兵不動,市場無法掀起巨浪。但迫于在兩個區位內的過分競爭,出于試探性的目的,也希望能夠吸引市場目光從而減少對中高檔車的價格過分關注,經濟型車有可能率先降價。
從利潤貢獻上來看,經濟型轎車無法和中高檔轎車相比,不到情勢危急,各廠商斷然不會拿中高檔轎車沖鋒陷陣。相比重視中高檔車的單臺車利潤而言,廠商更指望經濟型轎車能薄利多銷。同時,多數主流廠商在推出新的經濟型車時,已預留了相對寬裕的降價空間。因此,不斷小幅度降低經濟型轎車的價格將滿足市場對降價的需求,又可以不傷筋動骨,兩全其美。
因此,至少在年初幾個月內,如果車市風吹草動,可能率先在經濟型車上引爆。
而中高檔轎車將出現“死撐”的局面——為了保護利潤的真正來源,這個區域將更多使用增加各種配置而不降價的游戲策略,而這個策略大家彼此心照不宣,除非有全新進入者徹底打破均衡——至少現在看來,一汽轎車的馬自達6、中華2.4升排量、北京現代的索納塔等新貴都缺乏發動大規模價格戰的實力和勇氣。
因此,對于消費者而言,如果等待價格變化,值得期待的是經濟型車,而非中高檔車。
但人們能找到另外一個充分的理由至少在今年的大半年內不買汽車——平均每個月3款新車的上市速度足以讓人們有耐心地不斷等待、權衡。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