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越之謎 據
豐田方面的人講,生產
SUV是
四川豐田1998年11月成立之時的既定規劃,因為,作為一個制造基地,每年只生產1萬輛(2005年計劃)考斯特客車從規模經濟上講是不劃算的。

然而
一汽與
豐田達成全面合作協議并收購了四川豐田的中方股份后,豐田SUV的大頭便轉到了一汽的老家。這也難怪,一汽為與豐田全面合作,在主導了一系列重組兼并后,豐田轎車(
威馳、
皇冠)以及豐田麾下大發品牌的小SUV
特銳的生產放在了(天津)
一汽華利,豐田客車和SUV系列的生產放在了四川豐田,為別人做嫁衣裳而自己的老家只落得個“虛名”,這多少有點“天理難容”的味道。于是豐越公司應運而生。當時的新聞稿稱:“豐越公司的成立標志著一汽和豐田汽車全面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那么豐田是否樂意將一個雞蛋掰成兩半呢?豐田一位高層人士面對追問時對記者說,從規模經濟、零部件生產和物流角度看,將SUV系列集中在一個基地生產當然最好。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呢?在座的豐田人士齊心協力地立即將話題強行轉移到別處。
更令人困惑的是陸地
巡洋艦100的生產方式。豐越是一汽的獨資企業,將以技術許可方式生產陸地巡洋艦100,但更重要的是產品將掛上豐田的牛頭標。這在豐田的歷史上堪稱破天荒之舉。豐田一位高層人士私下承認,技術轉讓與合資生產不同,轉讓方在生產環節中的影響十分有限,在產品推廣和銷售服務中也沒有任何權利,恐怕難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所以豐田一般不許可技術轉讓的產品掛上牛頭標。而之所以有這次例外是因為這是一個比單純的技術轉讓“更緊密的合作”,目標正如豐田專務董事
豐田章男在豐越公司成立儀式上的致辭中所說:“希望盡快上升為合資形態。”
問題是既然雙方都要最終實現合資,為什么不馬上成立一個合資公司,而是非要由一汽獨資成立一個豐越公司,運作一段時間、售出一定數量的豐田品牌產品之后,再與豐田成立一個合資公司?是條件不具備嗎?還是利益分配上的考慮?或者是政府還沒有批準?合資公司到底何時成立?一汽方面在豐越成立時面對記者的追問,給出了含糊不清的回答,令在場的記者更加困惑。而豐田的人士面對相關追問,則在拒絕正面回答的同時表示,這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豐田想怎樣就能怎樣的。
此外,雖然一汽容忍了在
霸道上沒有“四川豐田”的廠名,畢竟四川豐田的廠名中還沒有加入“一汽”的名分,但在陸地巡洋艦100上恐怕不會罷手,可能會堅持在車身上掛上“一汽豐越”的廠名,像
馬自達M6掛上“一汽轎車”那樣。剛剛將
天津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改名為
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的做法表明,一汽對自己的名分極為重視,而豐田也特別重視品牌的“純潔性”,即使是在低
級別的轎車——
威馳上也是如此。據豐田方面講,一汽華利以技術許可方式生產的SUV
特銳也將使用大發品牌,但是否掛上廠名未定。估計雙方在此問題上將有一番激烈的磨合。這是中外合資、合作的汽車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突顯著雙方在品牌經營
理念及對商業與政治關系理解上的重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