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造車熱
“外行”造車熱已成2003年中國汽車一大特點。
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新飛造冷藏車、美的集團“美的云南汽車整合項目”以及格林柯爾重組揚州亞星。但外行造車結果如何現在還不得而知,但市場前景不容樂觀。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名列中國汽車生產前15位的企業,其產銷總量已占據了全國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上百家汽車生產企業在全國不到10%的市場中存活。
在非主流汽車制造者的隊伍中,先進入者可能因進入重卡或其他細分市場避開了轎車市場的殘酷競爭而獲得發展,但這一形勢正逐漸變得嚴峻。雖然國內汽車行業的激烈競爭主要體現在轎車產品上,但國際汽車巨頭在中國扎穩腳跟后必然會豐富其在中國的產品系列,屆時,重卡、
皮卡、
SUV以及
MPV的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中國車市表面紅火的背后,“外行”造車熱究竟還能堅持多久?
新車降價
按照國際汽車市場的慣例,一款新車上市后的生命周期至少是3年。但在中國,新車上市僅半年便降價促銷,有數據顯示,在今年宣布降價的車型中,70%以上的車型
上市時間都不到1年。
在中國車市,價格依然是“殺手锏”。今年新上市的車型有50多種,不少汽車
廠商由于高估了市場消費能力,紛紛擴大產能,庫存積壓是降價根本原因。加上多元化的市場以及消費者崇尚更為個性化的車型,使新上市的車型無法保持長時間的熱賣,降低價格在短期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降價對汽車品牌的傷害也是致命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汽車廠商的表現過于急功近利。(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