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17日,
一汽大眾和
上海大眾分別全線降價
人民日報評論:千萬別漠視消費者的認知能力
東風雪鐵龍宣布
愛麗舍轎車降價 降幅1.2萬元
一汽大眾寶來捷達降1.2萬
高爾夫降5千
上海大眾全系大幅降價 最高降1萬元
南北
大眾聯手降價之后,市場依然平靜。但這平靜之下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車市再次的大規模降價為期不遠了
近日,降價再次成為業界最令人關注的新聞。最新降價的傳聞與
廣州本田有關。6月28日,《京華時報》的消息稱,廣州
本田雅閣轎車在
北京的部分市場上已經有不同幅度的優惠。29日,
廣州本田否認此消息。廣州
本田稱,部分市場上出現的降價與廣州本田公司無關。廣州本田公司不會降價。
然而,無論
廠商如何作出否認降價的姿態,可以確信的是,加價提車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車市進入了兩年多來的低谷。
廠商降價還不到位
6月16日,
一汽大眾和上海大眾聯手降價;接著,東風
雪鐵龍也跟著降價。明里暗里的降價一波一波,但并沒有把多少消費者吸引到專賣店里。
來自各地的消息顯示,多家廠商降價之后,其專賣店依然門前冷落鞍馬稀。事實上,這是消費者在表達意見———降價幅度還沒有達到心理預期。
大眾兩家合資公司的行為是最好的例證。
一汽大眾和上海大眾的降價廣遭詬病———雷聲大,雨點小。事實上,兩家廠商降價前,各地
經銷商早已經有了價格的優惠。因此,在降價之后,市場似乎波瀾不驚。一邊廂,是大眾在中國兩家合資企業十數年來第一次聯手降價,對兩家企業而言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另一邊廂,在市場上卻沒濺起多少水花,這恐怕讓他們大失所望。
只有一個解釋———降價還不到位。各廠商現在開始哭窮,告訴人們,其實他們賺的錢并不多,汽車利潤沒有那么高,此次降價之后長時間內就不會再降。
但消費者依然不買賬,他們仍然在觀望。多年來的經驗告訴他們,汽車廠商總是在第一天信誓旦旦不降價,但第二天又“為了消費者利益”全線優惠。
而事實上,廠商依然有降價的空間。我們認為,除了經濟型車以外,其他
中級車以及中高檔車都還有降價的余地。關于這點,從有廠商每年生產十數萬輛車卻能賺得數十億元銀子的公開報道,完全可以看得出來。
換而言之,目前的價格還沒有探底,消費者依然有期待的空間。
小廠商面臨出局命運 各廠商繼續降價的行為除了打動消費者,還將勢必開出別樣的花———提高汽車行業進入門檻,部分小廠商可能提前出局。近兩年來,國內10家主要汽車生產廠商的市場集中度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這顯示,進入這個行業的廠商越來越多。
如果各主流廠商繼續降價,他們依靠品牌和規模依然能夠生存,同時由于主流廠商產品線豐富,有東方不亮西方亮之功效。但這將逼迫許多小廠商尤其是許多生產單一車型的廠商陷入困境。
南北大眾聯手降價之后,市場依然平靜。但這平靜之下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車市再次的大規模降價為期不遠了。
如果再次降價,勢必將不再是試探這么簡單。各主流廠商將從自己的規模和成本出發計算,下重手刺激市場。而各主流廠商的規模和成本是其他小廠商所不能匹敵的。因此,他們將無法承擔各主流廠商帶來的價格壓力,最終退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