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巧合,東風
本田和
廣州本田分別于本月的8 日和9 日宣布擴產計劃。其中,
東風本田將把年產能從現在的3 萬輛擴大到12萬輛,而
廣州本田則將年產能由現在的24萬輛擴大到41萬輛。按照雙方的擴產目標,擴產計劃將在2006年實現。
也就是說,僅上述兩家
廠商,在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里,年產量將一下子多出26萬輛。這些轎車賣給誰?當然是中國的消費者。以數十億元的投資來搞產能大躍進,誰敢說廠商只是頭腦發熱?對于這些合資企業來說,每一筆投資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就是說,兩家廠商的擴產,是基于一個基本的判斷:中國的轎車市場巨大,現有的產能不足以滿足潛在的需求。
顯然,廠商的這種行為是逆一年多以來的“車市低迷”之說而動的。如果一個行業消費低迷,相應的不僅是產品價格走低,還應該是廠商減產。業界更多的報道則是,新車型繼續出爐,就連民企
吉利汽車也在努力往中檔汽車市場擠。與此同時,比如在
北京這樣的地方,大的汽車交易市場正在熱火朝天的擴張之中。
聽其言不如觀其行。此前,我們不斷聽到圈內的人士表示,車市今年回暖無望,政府官員甚至發表了汽車業有投資過熱的傾向。但顯然,這種言論沒有讓投資者畏懼。
本田在中國兩家合資企業的大規模擴張,表明資本在有預期收益的情況下,是多么自信和執著。
基于廠商與官方的這種理性判斷,我們也可以作出判斷,汽車市場上的產品將在現有基礎上更加豐富,數量和質量都將繼續提高。顯而易見地,供應的日益豐富,車價下探將成為常態,這也同時說明,車價連續跳水,絕非是車市低迷的必然特征。
更有說服力的其實是數字。今年前九月全國汽車產銷量仍達到385.5 萬輛和372.9 萬輛,同比增幅仍達到近20% ,其中轎車的產銷增長同比超過20%.對于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所處的階段,發改委官員劉治日前在一個會議上評價得較為妥帖。他認為,中國汽車工業經過了前兩年的井噴式超高速發展期,目前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看來,官方與廠商的看法是相當一致的,都不覺得車市進入冬季。也就是說,關于車市是不是進入了冬季的爭論暫時可以休矣。
應該說,任何一個產業都不可能一直處于“熱火朝天”的狀態,某個產業的冬天,總有一天會不期而至。但是,需求創造投資動力,這是不會變的。只要投資者保持足夠的理智,冬天總可以盡量地規避。
當然,投資者并非永遠理智,總會有人因為過于自信而濫踩油門。但汽車行業不是一個適合或容易投機的行業,建一個汽車生產基地,絕不是蓋一座大樓那么簡單。畢竟,中國汽車工業還處在初級階段,需要建的“大樓”還有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