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有車族來說,接連上漲的油價可以說是個不小的痛。誰也想不到,伊拉克戰爭結束了,原油價格不跌反漲,達到一桶50美元的高位,導致國內今年成品油價格上調了三次,累計漲幅達到14%左右,創下近四年內的新高。
這對于今年本就疲軟的車市無異于雪上加霜。一些原本準備買車,特別是想買油耗相對較高的SUV等車的人開始認真考慮能不能支付得起高昂的油價,而那些整天以車為生的運輸公司、出租車司機等也因不斷上升的成本而鎖緊了雙眉。可以說,油價的上升,令整個汽車乃至公路交通業都產生了扭曲,如何在高增長的油價下尋找生機,也就成為業內新的話題。
政府層面的救助措施是,連續出臺3個有利于低油耗、小
排量汽車發展的政策。首先是,6月1日出臺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明確提倡使用小排量汽車;而后是今年10月28日公布的強制國標《
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中,對高油耗的車輛強令禁止生產;而在上月底,發改委又出臺的《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中,明確提出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車使用和運營的規定,研究鼓勵
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的生產和消費政策。同時,還有消息稱,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基本確定了實施燃油稅的方案,這就意味著,在政策層面為
小型車發展掃清了障礙。
汽車企業也在為油價的上漲而開始自救。今年以來,
愛麗舍、柴油
捷達、
歐藍德等車型都開展了各式各樣的節油大賽,
海南馬自達還向全國車主發起了節油號召……這些措施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宣傳自己的產品是省油的。因為從市場反饋的信息是,今年的車市上,
奧拓、
飛度等節油性能好的車型明顯受青睞,而一些大排量的SUV銷售成績一路下滑。數據顯示,國產SUV車的產量增速從5月份的增長80%一路下滑到10月份的21%,其中三季度的產量平均降低了近20%。
就在廠家為眼前產品的促銷而忙碌時,汽車業中的有識之士則開始為將來的中國能源安全而奔波。在國家863計劃中,耗資8.6億元的新型清潔燃料汽車項目成為了重點,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科研機構都在研發氫燃料電池汽車,而這種汽車可以不用汽油,排放幾乎為零,是被公認的未來汽車。
通用、
奔馳還表示明年要在中國試運行幾輛氫燃料電池車,而
豐田則干脆宣布明年與
一汽一起生產混合動力汽車PRUIS,國內汽車企業上汽集團、
比亞迪等也都宣布要生產新型燃料車輛或電池汽車。
點評:油價的上漲牽動著每一個人的神經。燃油本來就是一筆長期開銷,如果將來一旦實行以消耗的燃油量為基準征收的燃油附加稅,汽車油耗大無疑又是一大筆開銷。隨著油價的不斷上漲,消費者已經逐漸把油耗作為買車時考慮的重要指標。車主們在高漲的油價面前也采取了各種各樣的節油措施。據悉,今年以來,各種各樣的節油產品銷量大增。不過,汽車專家認為,對于車主來說,最根本的節油措施應該是改善車況,按期保養車輛。在同等檔次的車型中,由于油價上漲的原因,節油、
環保型的經濟型轎車優勢更加突出,這也將促使廠家為迎合市場的需求推出節油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