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田是只黑匣子!”片山修(日本財經記者)在《
豐田方式》一書中寫道,
豐田無論是在研究開發、生產技術還是組織管理方面都處于黑匣子化的狀態。這樣的描述也同樣適合于豐田在中國的表現。后來者的豐田在市場推進的速度,總給人遲緩的感覺;無論是
威馳還是
花冠,不菲的價格都曾受到業界的質疑。厚重長大、有欠靈活的企業形象背后,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豐田車持續暢銷,即便是在車市低迷的2004年。來自豐田中國事務所的統計顯示:今年1~11月,豐田在中國銷售進口車23867輛,銷售國產車79454輛,是庫存量最小的企業之一。
2004年,中國汽車市場一片亂仗,越來越多的車型被拖進降價的漩渦中。在這場角逐中,豐田難見實質性動作,只是階段時間內推出讓利5000元的促銷活動。業內評價說,在銷售汽車和牛頭標之間,豐田更偏向后者。這樣的語調也許偏激,但對于豐田這樣一個跨國汽車巨頭來說,其在中國的表現似乎與身份不相吻合。豐田在中國到底要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豐田常務役員金田新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中國車市類似于上
世紀60年代的日本。價格戰中,汽車企業的出路有兩條:一是盡快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后成為市場的引導者;另一個出路是緊緊跟著別人走。金田新介紹,1959年,豐田超大規模的元町工廠建成,并開始導入豐田的“精益生產方式”。在此基礎上,1966年第一代花冠推出。“其巨大的成功猶如一個神話。”資料顯示,1959年12月,豐田國內月產量是1萬輛,到了1968年10月,豐田國內的月產量已經達到10萬輛。豐田就此迅速壯大。金田新說:“豐田當時在日本扮演了引導市場的角色。但在今天的中國,豐田不可能起引導作用,我們要緊緊跟著別人走。”
遲緩,還是謹慎? 豐田的謹慎由來已久。上世紀80年代,當
本田和
日產開始在美國投資建廠的時候,豐田則躊躇不定。當時的社長
豐田喜一郎說:“在美國那樣高成本的環境下開展工作能夠贏利嗎,我一時還吃不準。”
本田在美國建廠兩年后,1984年豐田開始和
通用合資生產轎車,在獲得成功后,豐田才單獨建立了TMMK公司(位于美國肯塔基洲)。對此,豐田專務董事神尾隆解釋說:“在美國人對日本車不再排斥后,我們才在美國肯塔基洲設立工廠,我們決不匆忙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