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朋友不難發現,一年365天,隔不了多日國內就會冒出一個什么“國際車展”。例如,媒體曾經報道,今年國慶前后40天之內,湖北就曾擬在同一地點、舉辦同一內容的3個“國際車展”。毫不夸張地說國際車展已在國內泛濫成災。今天昆明,明天武漢,周游全國辦車展的惡果是將國內車展長期形成的幾大惡俗“擴散化”和“格式化”。
6月的
北京國際車展帶給我們的燥熱猶在,搶在明年初
上海國際車展之前,廣州國際車展11月末又匆匆登場。就著年底增速減緩的冷淡車市,以及降得一塌糊涂的車價,硬生生鉆出來要與上海、北京一較高下的
廣州車展拋出了不少“必看”的噱頭。然而,先天的不足注定了這依然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國際車展”。
表面看,與上海國際車展、北京國際車展一樣,廣州國際車展也不乏“背景”。這主要是指此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有關人士公開表態,要“重點辦好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個國際車展,使其成為中外享有盛譽的名牌展覽”。但此種背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內舉辦的“國際車展”的通病———沒有核心競爭力。不像國際上公認的巴黎、法蘭克福、東京、日內瓦、底特律五大車展,每個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不可替代性,都能濃縮全球汽車工業的發展動向和跳動脈搏,不枉稱“國際”二字。
“背景”到底能給本屆廣州國際車展帶來些什么亮點呢?平心而論,除了
皇冠、
佳美等幾款即將國產的新車亮相外,本不具備什么亮點,充其量是地產車唱主角的大戲。但是,國內辦車展求大、求規模、求檔次的操作慣性,不難把它粉飾得熱熱鬧鬧、“亮點”頻閃。例如車展面積達到近8萬平方米,參展人數預計幾十萬人,再加上雜七雜八的模特大賽等汽車文化活動,用慣有的衡量國內舉辦“國際車展”的尺子衡量,倒也龍套齊備,有板有眼。骨子里,卻只能是把北京國際展覽中心展出過的部分車型搬到廣州再展一遍。這種嚴重重復的“克隆車展”何談國際競爭力?
剖析國內國際車展泛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主辦者受利益驅使;而廣州硬要擠進上海、北京的“雙城”輪換,造成國內“三大國際車展”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從中作怪的主因則不排除是“地域性攀比”,或者說這是一場地方汽車經濟和展會經濟中心地位的較量。透視“國際車展”熱中國這種現象,背后是各地爭先恐后搶上汽車項目這種大背景。
國內“國際車展熱”濃縮出的汽車行業的另一個頑疾是各品牌
4S店鋪遍全國。“北京國際車展有什么看頭?打車在城里那些4S店轉上一圈,國展那些車大部分都能看到!”今年北京國際車展期間,一位接受筆者采訪的人士如此評價。的確,都是高頂廳堂的環境,只不過是把分散在各家4S店里的車“打包”集中擺放而已,再加上寥寥幾款國內見不到的
概念車、
豪華車和美女模特,在國內辦個“國際車展”———就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