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喜歡汽車的車迷還是汽車制造、銷售、服務的業內人士,聚在一起總免不了要議論一下共同關心的話題。與往年相比,今年車市經歷了從年初的信心滿懷,年中的形勢吃緊與方向不定,到年末的大勢已定與無可奈何,不僅汽車業內人士感慨頗多,就連在車價急速下降的同時享受了不少好處的消費者也議論多多。有些人甚至覺得形勢依舊不夠明朗繼續持幣待購。總之,年末回首今年車市的話題實在是不少,而且也非常有趣。
降價:雖不喝彩卻討實惠 “降價+熱銷”是去年車市最流行的話題,也是今年年初許多汽車生產與銷售商信心十足的根據。按照去年的經驗,無論是上市已久、
比較老舊的款式,還是年內剛剛上市但車價定位偏高的新款,只要在適當的時候祭起降價的大旗,往往能夠一舉挽回銷售上的頹勢,讓車好賣起來。盡管春節以后“銷售火爆”之類的流行語就已經消失了,但直到5月份以后,車市不景氣的言論才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伴隨著“冷清”之類的形容詞,“降價”成了流行語。
對于消費者來說,車市冷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引起的并不重要,幾乎將所有的品牌都被卷入的降價確實已經讓人們得到實惠。然而,事實上在頻繁的降價潮流面前,先買車的人們眼見車價不斷下跌往往有吃虧上當的感覺,而沒有買車的人也生怕吃虧有不少至今依然在持幣待購。于是,便有人不無調侃地評選出“年度經典降價”,從一本正經的最具市場意義的降價到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降價、皇帝女也要降身段的降價、打自己耳光的降價、皮肉都不痛的降價、不見棺材不掉淚的降價等,看了也著實讓人在長見識的同時還多出不少樂趣來。
其實,面對著降價,消費者尤其應該擺正自己的心態,彩電、手機、電腦等也是連年降價的典型,似乎沒有多少人為此擔過什么心,或者認為自己吃了多大的虧。人們開始意識到,汽車也是一種家用消費品,需要時貴一點也購買,不需要再便宜也不應該出手,降價在今年給人們最大的收獲應該在此。
行路難:在堵車中完善的交通管理 “什么車最長?———堵車!”據說這是道小學生們常做的腦筋急轉彎題目。其實,無論是在
上海還是
北京,開車人相遇,最經常的話題就是有關堵車的。人們不難看見這樣的情景:原本通知9時開的會議到了9:30以后才正式開起來,這之前早到的人們不管有車沒車大多在討論與研究———堵車以及怎樣能夠避開堵車的方法。
堵車其實是一個國際性的難題,就拿以“汽車駕駛者的天堂”自居的美國來說吧,盡管擁有世界上最發達和高效的公路體系與最先進的交通管理體系,美國每年因交通堵塞的直接損失仍然達到780億美元之巨,上下班高峰時間進入紐約等中心城市原本半小時的車程會拖延到一個半小時甚至兩個小時。國內的堵車情況就更加嚴重,本來就是路少車多,加上為數不少的司機一心求快,不惜違章見縫插針,使得交通經常處于緊張甚至混亂的狀態。在這種背景之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臺就被人們寄托了厚望,使得人們有了權威的法律指導。雖然其中的一些條文如何理解與執行還有待完善,但對于這部法規司機們還是歡迎的。
進口車:價格掌握個性 在車市不太景氣的大背景下,國產車頻頻降價以及進口許可證即將取消等因素,牽動進口車也開始降價。雖然進口車在數量上難以與國產車相比,關注它們的消費者也不多,但面對著近10%或者五六萬元以上的降幅,是買剛剛上市的
天籟還是買
起亞的
旗艦———Opirus(
歐菲萊斯)就是值得考慮的問題了。
長期以來,只要是通過正規途徑進口的車輛就被視為
豪華車或者準豪華車,很少有普通消費者去關心它們。如今的情況又有了不同,一方面國產車越造越高檔,豪華的標準在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可以選擇的進口車品種也越來越多。在國內外人氣一直很旺的
尼桑風度價格也就30萬元左右,
大眾子公司
斯柯達歐雅2.0以及
本田的明星車
思域的價錢在25萬元左右,比起同樣
級別的國產車價格差別已經大為縮小。如果這些進口車能夠在完善服務上再多下些功夫,它們獨特的個性肯定會打動不少懂行并且希望買一輛與眾不同的車的車迷。據說明年進口車價格還會下降,那么它們漸漸進入中等價格領域的車市競爭幾乎成為必然的趨勢。
民族品牌:說的人比做的人多 這幾年有關民族品牌汽車的議論實在不算少,以民族品牌為號召的汽車企業也有了一些,但大多是在“卡車底盤”上改裝的所謂
SUV,外觀可能惟妙惟肖地仿自某款流行的國際名牌,但漂亮而單薄的外殼之下往往掩蓋著“走一百公里就掉一個零件”的糟糕機械,即便初上市時火了一陣也難以持久下去。
相比較而言,這些年車越造越好的民族品牌要屬
吉利、
奇瑞與
中華三家。前兩家借助于價廉物美的高性價比產品起家,雖然碰到從產品質量到專利官司等一系列問題,但在車市不景氣的大局下還是保持著正常的發展勢頭,尤其可喜的是它們制造的汽車還批量出口到了海外。而中華比起前兩家來心氣就更高了,出自歐洲名家的車身設計,德國高手的機械調校,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全擺脫一家“新廠”通常會碰到的麻煩,但它走的路子是非常國際化的。據悉,海外車廠估計,中國造的汽車在未來20年左右的時間里可能繼日本、韓國之后以其價廉物美暢銷全球。看來重任在肩的民族品牌汽車已經開始上路了。
零配件降價:服務也是比拼實力的戰場 在名目繁多的各種降價中,最能夠使車主得到實惠的是零配件降價,因為它徹底打破了新車降價服務修車不跌價反漲價的傳統格局,讓汽車的日常使用費用也開始出現減少的趨勢,從而真正讓車主享受到更多的實惠。
從年初
南京菲亞特的零配件全面降價開始,到了10月
上海大眾將
波羅和
帕薩特的零配件價格平均下調25%,使得零配件的服務價格戰達到了高潮,而
上海通用宣布推出的保養和檢測優惠又為這一比拼火上澆油。其實,對于剛剛買了新車的車主來說,零配件降價所能帶來的直接好處也許并不明顯,要等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該車進入維修期以后才能夠真正享受到零配件便宜的好處。讓老車主享受更多的實惠,反映出國內汽車服務已經開始與海外慣常的做法接軌了。
車型評比:越比越糊涂 在海外,“Caroftheyear”的評選已經有半個多
世紀的歷史,其主辦方幾乎無一例外地擁有多年測試評價汽車的經驗,同時在車迷中擁有比較高的號召力,每次評選出來的結果雖然不能說完全公正,但至少反映了相當大一部分汽車愛好者的意見,所以頗受車迷與汽車制造
廠商重視。而國內近些年來興起的車型評比風往往只有一個主辦方,人手就只有幾個,經驗更無從談起。于是評選出的結果不是獎項一大堆,新車舊車人人得獎滿意而歸,就是誰出贊助誰得獎,車型評比成為了爭取廣告的直接手段之一,難怪車迷對各種汽車大獎榜單沒有太大的興趣了。
其實,車型評比完全可以非常吸引車迷。一方面,要有真正懂行的專家與比較嚴格的程序以確保評比的公正,另一方面也要多讓車迷表達自己的意見。其實,不同的評選者往往會得出一些不同的結論來,如美國《MotorTrend》與《CarandDriver》評選出的十佳年度車就有差異,后者顯然比較國際化一點,而不是只從北美市場著眼,但兩者同樣嚴肅專業、同樣為世界各地的車迷與車商廣泛重視。這樣高水平的車型評比應該是中國汽車評比日后努力的方向。
從降價聊到道路交通安全法,其實今年有關汽車的話題不但多而且精彩,尤其關系到開車人自己的實際利益,難怪只要有人起個頭大家都會說個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