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就要過去了,照理我應該回顧這一年的車市。但坐在廣州汽車銷售行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第二屆換屆會議的會場上,我卻禁不住回想起四年來的廣州車市發展史。
協會是2000年8月份成立的,很湊巧的是,我剛分配到報社,專跑汽車新聞線,所以很榮幸地參加了協會成立大會。只記得當時
經銷商的數量遠沒有現在那么多,生意做得大的經銷商也沒幾個。四年后,我仍然坐在會場上,更多年輕的新面孔進入我的視線。同時,我也發現,四年前參加協會成立大會的一些經銷商,已經離開了這個行業。
四年只是一瞬間,對廣州汽車銷售行業來說,卻是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四年。記得在2000年,車市尚處在“井噴”前夜,廣州只有機場路廣物汽貿(那時還叫廣東汽車市場)、黃石路、廣州大道南和下塘西路等幾個路段在賣車,不僅可賣的汽車品牌屈指可數,
4S店也只有幾家而已。
2001年車市井噴,一款
賽歐熱遍全國,
雅閣繼續上演“加價神話”,
廣州本田和
上海通用兩大品牌4S店的“賺錢效應”,吸引了各路社會資本紛紛殺入汽車銷售行業,當時乃有“賣雞蛋的也來賣汽車”之說。2002年,4S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我當時給這股風潮還取了一個名字,叫做“圈地運動”。
2003年,“圈地運動”的重點轉到汽車城上來,本人曾統計過,當年廣州已經建成和在建的1萬平方米的汽車城達到了23個!AEC汽車城、廣州汽車市場、三鷹汽車城,規模一個比一個大,而在黃石路、白云大道、廣州大道南、下塘西路、廣汕路、黃埔大道東東圃段、珠江新城等城市主干路上,最顯眼的建筑就是造價不菲的4S店和規模龐大的汽車城了。雖然許多車市人士都已意識到廣州車市根本容納不了這么多4S店和汽車城,但仍不斷有新的資金進入這個領域。
2004年,中國車市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廣州汽車銷售行業也終于因為圈地過度、政府缺乏相應規劃而付出慘痛代價,相當一部分經銷商都處于虧損狀態,個別4S店被迫關門或被收購。
古語云:“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國車市僅用四年的時間就走完了一個“起步-井噴-調整-負增長”的發展周期,2000年的時候,有誰會預料到這一點呢?不可否認,在未來的日子里,廣州車市仍將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但大家都賺錢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更加慘烈的洗牌還在后頭。
在四年的車市輪回之中,許多人的命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那些從其他行業進入汽車銷售行業的老板和職業經理人們,經過奮力打拼,有的賺了大錢,有的卻在苦苦支撐,有的則早已鎩羽而歸。根據章程,四年后也就是2008年,廣州汽車銷售行業協會將召開第三屆換屆會議,如果我還有幸坐在會場上的話,我想,我會發現更多的新面孔,同時也會發現有更多的老面孔離開。
來來往往,起起落落,這本是事物發展的常態。以這種心態看待廣州車市,我們也許會變得更加平靜,更加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