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飛集團公司正在下決心賣自己的“兒子”——沈飛日野。這一傳說中的消息,近期正慢慢地被證實。據記者考證,欲購買者為
一汽集團、廣州汽車集團、華晨汽車集團。
令人頗有疑慮的是,沈飛日野雖說是家生產高中檔大中型客車及客車專用底盤的企業,可收購者卻都是汽車業內的“腕”,如果說收購是為了客車資源,恐怕很難自圓其說。
這是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不僅是因為收購者的特殊,還因為在賣者和買者之間,都有一個影子在晃動,而這個影子似乎才是收購中重要的“角兒”。
最早的消息 關于沈飛日野“外賣”的消息,最早源自華晨汽車集團一位董事的口中,說華晨近期要收購沈飛日野的中方股權。記者得此消息的時間是去年11月份。當時對華晨要收購的說法,很多人的看法是,政府之手在里面起到了作用。理由是沈陽一直將汽車作為支柱產業,華晨和沈飛日野又同在市政府管轄區域內,而華晨只有
乘用車沒有
商用車,兩家并在一塊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但事情好像不完全如此 2004年12月21日,沈陽。有著東北人豪爽性格的華晨集團總經理藺曉剛對記者坦陳:“華晨是有過收購沈飛日野的計劃,但由于華晨現在要做的事太多,收購只能擱淺。”
話本應到此,但藺曉剛的另一句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有人說沈飛集團曾有意收購華晨,但這種說法與華晨收購沈飛日野卻有異曲同工之處。“沈飛是中央企業,華晨是地方企業,兩者資產屬性懸殊太大,沈飛收購華晨不可能。” 藺曉剛曾對記者這樣說道。如此說來,沈陽政府當不了沈飛的家。
既然當地政府做不了沈飛的主,就意味著華晨在收購沈飛日野中,得不到優厚條件和政府許諾。據記者從沈飛日野了解的情況看,到目前為止,沈飛日野的實際投資是3.2億多元,沈飛所占股份是51%。沈飛日野的產品尚未打開市場,而大中型客車市場早已過了“朝陽”期。那么,華晨為什么會有收購沈飛日野的想法呢?
或許了解一下沈飛日野的背景,對弄清故事本身會有所幫助。記者曾從沈飛日野銷售公司人員的手中拿到一份資料,資料上有這樣的記載:日野自動株式會社及
豐田通商株式會社分別占有沈飛日野的股份,其中日野的股份是24%。看來華晨看中的是背后的日野,換言之是日野手中的
商用車。
看起來故事并不復雜,缺少商用車項目和技術的華晨,想與日野合資于情于理都說得過去。問題是
一汽和廣州汽車集團的同時出現,就不得不讓人有所猜疑其背后的事情。
沈飛為何出讓股權 由于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日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狀態。1999年3月出現了426億日元的虧損。2001年,日本汽車業老大
豐田向日野增資輸血,增持股權比例從36.6%提高到50.1%,使之成為子公司,并派出當時的
豐田副社長蛇川忠暉出任日野社長,全面負責公司重建工作。
按計劃,2004年是日野正式向海外發展的開端之年。而到2010年,日野汽車的目標是要達到在日本銷售5萬輛,亞洲地區銷售3萬輛,北美地區銷售3萬輛,中國銷售2萬輛,其他地區銷售1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