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按現在的實際情況,日野在中國的項目可用“不順”兩字形容。2000年9月27日,沈飛與日野成立了合資公司。當時的日野“野心”很大,去年12月21日,當記者到沈飛日野了解收購情況時,看到大片閑置的土地。接待人員告訴記者,那是二期工程用的。在沈飛日野規劃藍圖的坐標上,二期工程是日野的卡車項目。也許記者去的時候正處談判的敏感期,所以有關人員都避而不見,接待者對收購的事也是三緘其口。但記者還是從內部人員了解了一些情況,合資后,設備雖是國內一流,但由于種種原因,沈飛日野的業績并不理想。
記者在2004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報表上,居然沒找到沈飛日野的名字,據了解是因銷量太小拿不出手。發展不順,卡車項目當然也就免談。然而,對中國市場日野是不會甘心的,
豐田也決不會袖手旁觀。
三菱汽車公司在中國每年上千輛
商用車的銷量,不可能不觸動日野和
豐田。
豐田出手 廣汽浮出水面
一汽和廣州汽車集團都是豐田汽車公司在中國的合資伙伴,而華晨是國內最早與豐田合作的企業。在這場爭奪沈飛日野的傳聞中,這些與豐田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企業集體亮相,恐怕就不能說與豐田沒有關系了。
眾所周知,日野是豐田的參股公司,從這個層面也說明了豐田難脫幕后操作之嫌疑。
也許有人會說,沈飛日野中方為大股東,該由中國人說了算。但不可忽視的是,日野雖不是大股東,但手握核心技術,就有了很大的發言權。中國汽車工業已經發生的很多重組,不是中方,而是外方主導。因此有人說,沈飛日野的重組,很可能再現外方主導的局面。
如此,2004年沈飛日野發出出讓股權信號就決非偶然,而一汽的參與更使豐田的影子顯得清晰可見。從豐田和日野的角度,一汽能夠收購是再好不過的事了。一汽在汽車界的地位無人能比,在
商用車上的權威很少有人能撼動,如果一汽接盤,日野在中國就可居“上風上水”的勢頭。
按中國汽車界“長子”的風格,要就要最好的?稍2003年時,日野已將卡車中最關鍵的總成——
發動機給了上柴股份公司,對一汽而言,日野已基本上價值不在。既然如此,一汽收購的消息是不是訛傳?
2005年1月18日,一汽客車集團老總劉立巖在無錫曾對記者說:“一汽與沈飛日野談過收購的事宜,但沈飛日野先進的生產線對一汽利用率不高,故放棄收購計劃!焙茱@然,一汽去談判是不愿駁豐田的面子。
實際上,最讓人往豐田身上想的是
廣汽集團。1月20日,當記者從廣汽集團高層得知其要收購沈飛日野的消息后,第一反應是廣汽集團是不是在“拍腦袋”。因為,合資的廣州
五十鈴股份公司已讓中外雙方“頭疼不已”,這邊的五十鈴客車還未完全搞定,那邊再收購一家同類型的客車企業,多少讓人看不懂。
事后,記者向熟知廣汽集團內幕的人請教,才多少讀懂其中的故事。他告訴記者:“去年廣汽集團在形成了以日系轎車為背景的產業集群后,2005年的目標是商用車。與
本田合作,廣汽集團最起碼手里有了幾百億元的資本金,有錢無實力,要上商用車就要找有實力的伙伴。廣汽集團的日系背景,決定了其選擇條件。”
可是,廣汽集團已有了日本五十鈴,為什么要舍近求遠?該人士解釋:“廣汽集團確實與五十鈴談過合作生產卡車的事,但有兩個原因可能促使廣汽‘移情’沈飛日野。一是由于日本五十鈴的控股公司是美國
通用,難保美國通用沒有其他想法;二是豐田不滿意沈飛日野的現狀,通過中方的合資伙伴來整合日野的中國業務,是遲早的事。別忘了,去年一年,廣汽在豐田身上收獲頗豐,又是轎車項目,又是發動機項目,命運多少與豐田連在一起的廣汽,出手救援日野是順理成章的事!
據悉,這兩天,廣汽集團的高層幾乎天天開會,主要議題就是討論商用車的事?磥砣绻怀鲆馔獾脑,廣汽集團收購沈飛日野,將會在近日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