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日本
三菱汽車公司董事長岡崎洋一郎、副董事長古川治次以及總經理多賀谷秀等高層管理人員集體辭職。
三菱重工業公司董事長西岡喬和原三菱汽車公司常務董事分別接任董事長和總經理職務。
在辭職前一周,三菱汽車曾經發布消息,稱公司高管因重組受挫、業績低迷而將集體引咎辭職。據知情人士透露,三菱汽車高管實際上是被迫“下課”,這也是公司獲得新的資金的條件之一。
“最后挑戰”表演失敗
去年,日本三菱汽車公司因隱瞞車輛缺陷而導致發生人身傷亡事故的事件被曝光后,企業信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傷害。在日本政府有關部門的處罰以及消費者的抵制下,該公司的汽車銷售量暴跌。
2004年6月16日,三菱汽車公布了被日本新聞界稱之為“最后挑戰”的重建計劃。7月,三菱集團、日本英明投資公司以及JP摩根公司共同注資4960億日元,增大了三菱汽車的注冊資本。新上任的總經理多賀谷秀對未來充滿雄心壯志,他曾表示:“岡崎洋一郎董事長是總導演;古川治次副董事長是藝術家;安東泰志獨立董事是劇作家;我將作為主演,站到從開發到銷售和管理等所有部門的最前沿。”
但是,丑聞所產生的殺傷力大大超過當初的預計。汽車銷售量一度每月曾以50%以上的跌幅下降,全年平均下降了30.5%。加上有缺陷汽車召回免費修理以及相關費用的增加,導致三菱汽車公司于今年3月底結束的2004年度的最終虧損大大超出當初的預計,增加了約一倍,達4720億日元。在日本大部分汽車生產廠家利潤更新歷史最高記錄的大環境下,三菱汽車的虧損昭示了重建計劃在實施后不到8個月后的失敗。
業內人士預計,這家老牌汽車
廠商已經面臨生死抉擇,如果不能采取有效對策盡快改變這種嚴峻形勢,距離破產已經不遠。
中國成三菱最重要海外基地 三菱汽車原來是三菱重工業公司的汽車生產部門,1970年組成獨立公司。一旦破產,必將使日本的名門財團三菱企業集團威望掃地,不僅嚴重影響該財團在日本的地位,而且還會損害該財團在國際上的聲譽。三菱財團決定對三菱汽車進行二次重組整改。
1月28日,三菱汽車新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西岡喬上任的同時,宣布了公司的重建和改組計劃。計劃中包括了三菱集團增加三菱汽車的持股比例和東京三菱銀行向汽車公司提供
貸款,以增加三菱汽車的資本金和財務實力。知情人士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三菱集團注資三菱汽車的條件之一,就是要委派三菱重工的人入主公司。沒有交出良好業績的岡崎洋一郎等人因此被迫辭職。
三菱汽車還計劃將現在每年為
日產汽車公司貼牌生產的2萬輛汽車增加到5.6萬輛,同時加強同法國標志-
雪鐵龍公司的合作,每年為該公司貼牌生產3萬輛多用途
跑車。
在三菱汽車的重組計劃中,中國成了最重要的海外生產基地和營銷市場。三菱將對中國
東南汽車公司的持股比例由20%提高到25%,同時將同中國湖南
長豐汽車公司合資設廠,努力提高三菱汽車在中國市場的份額。
新的整改計劃還下調了2006年度的生產和銷售目標,將原來計劃在全世界生產和銷售171萬輛汽車(其中國內36萬輛)下調到152萬輛。將原計劃在2005年度實現扭虧為贏,最終盈利700億日元的計劃調整到2006年度,盈利410億日元。
中國市場也難救三菱 西岡喬為了顯示對于三菱汽車“重生”的信心,表示,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為三菱汽車公司的“復活”而努力。
日本媒體認為,三菱汽車的重建計劃是背水一戰。重建計劃通過注入新的資金,在減輕財務風險、提高企業信用
級別等方面的確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事業開拓方面,除了增加為
日產汽車公司貼牌生產汽車之外,沒有引人注目的熱點。
決定本次重組和重建計劃的成敗主要看該公司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消除消費者的不信任,能否推出用戶喜愛的新型車輛。開發一種新型車輛需要龐大的資金,日本國內的其他競爭對手都在積極地開發新型車輛,僅
本田汽車公司就計劃投資4500億日元資金進行新車開發。三菱汽車公司能否按照重建計劃所期待的那樣實現東山再起,還是一個未知數。
日本分析家認為,三菱汽車公司調整海外戰略,縮小在北美的事業規模,加大對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地區的投資和市場開拓雖然是一種選擇。但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已經相當激烈,三菱汽車公司要同已經在中國市場得了先手之利的德國
大眾、美國
通用、
福特以及日本的
本田、
豐田公司競爭,其難度之大不難想像。受到重創的三菱汽車公司復蘇之路荊棘叢生,前景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