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投融資渠道成發展“瓶頸”
“運營資金太少是導致目前國內已經成立的兩家汽車金融公司缺乏競爭優勢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家信息中心發展部主任徐宏源認為,目前汽車金融公司注冊資金僅有5億,資本金不足導致了資金的運作成本
比較高,無法推出質優價廉的汽車貸款產品,達不到真正推動汽車消費的效果。
在國外,汽車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包括:商業票據發行、公司債券、購車儲蓄、以應收賬款質押向銀行借款、商業銀行等機構投資者出售應收賬款、應收賬款證券化等。但國內的汽車金融公司只能接受境內股東單位3個月以上期限的存款、轉讓和出售汽車貸款應收款業務、向金融機構借款。由于我國的資本項目受到管制,不能實現資本項目人民幣自由兌換,所以汽車金融公司從其母公司獲得的資金支持將非常有限。如果寄希望于從國內其他金融機構尋求貸款,汽車金融公司從中獲得的借貸利差也很難為其謀
得利潤。然而,“自從去年4月以來,車市下滑,持續的信用危機使得銀行全面收縮汽車消費信貸業務。6月底,汽車類消費貸款的余額是1833億,而到了9月底,下降到1600億,凈減少了233億。汽車金融公司從銀行獲取的貸款也將相應減少,再融資困難。”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分析道。
汽車金融公司不但融資渠道狹窄,投資手段也非常單一。實際上,汽車消費信貸并不是國外汽車金融公司的主要盈利方式,多樣化的經營模式使得它們更像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金融機構。賈新光說:“國外汽車金融公司所獲利潤的60%都不是來自車貸,融資租賃、信托租賃、汽車分期付款合同的轉讓與再租賃、
保險、抵押等其他風險較小、回報率穩定的中間業務才是汽車金融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但是我國對這些業務有嚴格的控制,《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規定,我國的汽車金融公司只能從事單一的汽車貸款業務以及轉讓和出售汽車貸款應收款業務,不能涉及汽車租賃等營利性較高的中間業務。
高昂的融資成本加上單一的獲利手段,使得汽車金融公司注定要在荊棘中艱難跋涉。
風險控制是關鍵 金融產品定價一直都是風險和收益之間尋求平衡點的結果。汽車金融產品的價格———車貸利率自然也是如此。自從《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出臺后,人們一直都對汽車金融公司受法定利率限制的規則表示遺憾,認為這樣的利率水平讓汽車金融公司的利率優勢喪失殆盡。實際上,對于汽車金融公司而言,面對中國汽車市場的信用危機,提高資本回報率不失為一種直接的避險方式。此時,設定并不太低的車貸利率也成為了汽車金融公司的內在需要,更何況是在盈利手段單一的情況下。
豐田金融有關人士就明確表示,目前對風險控制的考慮甚于市場擴張。
為了減少車貸風險,汽車金融公司支付了巨大的風險控制成本。賈新光介紹道,國內的汽車金融公司對待信貸風險,往往非常謹慎,會進行嚴格的風險控制。由于沒有健全的信用體系,汽車金融公司自己做信用調查和信用評級工作,收集、記錄、整理和分析客戶的信用檔案,并在客戶還貸期內,進行定期跟蹤調查。這些繁雜的勞動無形中增加了貸款成本,將公司外部成本內部化了。然而,由于這種信用評價體系的構成要素相對簡單,一方面并不能有效避免車貸壞賬,另一方面,片面、機械化的評價方式將小蔣這樣有高收入,但信用水平與西方信貸標準不能完全吻合的新興消費者,擋在了汽車金融公司門外,汽車金融公司為此支付的損失相當可觀。
利率居高確實削弱了汽車金融公司的競爭力,同時信貸風險也讓汽車金融公司不敢貿然開展大宗業務。因而,在現有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中,解決汽車信貸所面臨的風險成為汽車金融公司的主要任務。國外汽車金融公司的優勢是,基于一個完備的客戶信用數據庫,運用專業化的信用評估模型進行客戶信用度評估,并給出相應的借貸條件。如果在我國發揮外資汽車金融公司風險識別管理系統優勢,就必須首先積累個人信用數據,與有關機構建立信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