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WTO保護期結束的日子一天天臨近,國內汽車業界對中國汽車企業技術開發能力的擔心越來越重。合資合作經歷了20余年,我們仍然沒有底氣說我們從跨國汽車公司那里學到了技術開發特別是技術創新能力,連參與跨國公司品牌車輛開發的活動都十分有限。本報管理專刊再次聚焦這個話題,刊登兩篇文章,分別從跨國汽車公司自身的戰略選擇和東道國企業引進外資的策略選擇角度進行探討,旨在把我們的思考進一步引向深入。
非母國分公司、合資公司所特有的技術優勢和距離目標市場較近的空間優勢,并非影響跨國汽車公司產品研發國際分工的全部因素,公司競爭戰略及其相應的盈利策略是影響這種分工的內在因素。
在一定情況下,賦權式的國際分工比集權式更能夠降低開發成本,節約開發時間;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集權式開發模式似乎更有優勢。因此,跨國汽車公司都是根據各自奉行的企業戰略及非母國子公司、合資公司的實力來決定共享技術策略的。
根據著名競爭戰略專家邁克爾·波特的理論,企業可以采用的基本競爭戰略只有三種:成本領先戰略、產品差異化戰略、目標集聚戰略。其他一些學者的專項研究進一步表明,不同競爭戰略對跨國公司產品開發過程中的國際分工模式選擇有不同的影響。
研究者們將跨國汽車公司的戰略細分為六大盈利策略類型(見附表)。不同類型的策略對應著不同的產品研發分工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