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派:轎車進入第四個調整期 中國轎車行業的下一個景氣周期將于何時出現?市場研究人士的普遍答案是:2006年后出現。2004年中國轎車業已經步入了第四個調整期,作為成長型產業的轎車制造業的調整周期,主要表現為年產量的增長率的下降上。
從1978年至1994年,幾乎每三至四年,中國轎車業就會有一次增長周期,其中1987年的增長率曾一度達到過142.86%。但從1995年起,轎車業似乎打破了這一規律,其年增長率始終圍繞著15%擺動。無人預想到,2002年至2004年中國轎車業會出現如此戲劇性一幕:先是井噴,年增長率迅速躥到83.5%。而后又驟然回冷,急落至20%左右。(見附表)
與此同時,產品銷售利潤也大幅下降。2004年5月,累計產品銷售利潤的增長率均在10%以上。6月份急跌至5%以下,在此盤整數月后,10月又驟然下滑至-0.06%。
“這標志著行業景氣的進一步滑落。”金信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一年內兩次急行,已將汽車乃至轎車業的窘境盡顯。盡管業內人士并不承認轎車業的日子不好過。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卻明白無誤地說明了這一點:去年前11個月汽車業利潤首次出現了7.31%的負增長,全行業虧損企業數增至1112家,幾乎占國內汽車企業的五分之一。11月份汽車整車業全行業接近虧損。
目前,大家又紛紛鉚足了勁,咬牙練內功,等待下一個春天的到來。但2006年的春風真會如期而至嗎?
供給悄然變化
春天與嚴冬的決定性力量是供給與需求。“我們一直以銷定產,所以2002年、2003年少賺了很多錢。很多廠家連存貨都賣完了。”
一汽豐田駐
上海的一位銷售經理告訴記者。
也正是這種看似難以填平的需求及其背后的巨額利潤,沖昏了
廠商的頭,令他們在2004年開始大規模擴產。
“絕大多數企業2004年的預期銷售目標帶有非理性成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市場貿易委員會秘書長張伯順說。正是這種盲目擴產制造出了2004轎車供給過剩這只猛獸。
隨著三分之一以上企業的累計銷售同比負增長,目前轎車業已開始達成共識,紛紛制訂出較為客觀的2005年銷售目標。
據統計,2005年各廠計劃銷售目標的總和為300萬輛,這與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咨詢部主任孟巖對市場需求的預測相近。孟巖的依據是2004年轎車銷量增長率。按照
乘用車聯席會的數據,2003年轎車銷量為201.875萬輛,2004年為244.523萬輛,年增長率為15.26%。按這一增長率,2005年轎車銷量應為281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