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過后,國內車市“漲”聲一片。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車價最近的變化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漲價,而大多是經銷商的加價售車行為。也就是說,近段時間一些車型零售價上升并不是由于廠家上調指導價引起的,而多是經銷商利用暫時的供需差在“趁火打劫”。
加價是國內一些汽車經銷商賺取暴利的不法行為,對此,業內人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經銷商在加價售車過程中,往往以收據作為加價費的書面協議證明,但收據上的金額是不需要繳納稅款的,因此這是一種逃稅并獲取暴利的不法行為。
由于去年國內車市遭遇“黑色拐點”,很多企業調低了產銷目標,消費者長期持幣待購積蓄起來的購買力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釋放,這就在局部地區、局部車型上造成了供小于求的矛盾。
如果說汽車經銷商是“第一責任人”,那么背后的汽車生產廠家就是“第二責任人”,一些別有用心的企業利用自己的車被加價以及個別消費者“買漲”的心理大肆炒作,目前這種極度缺乏商業道德的行為有泛濫的趨勢。
但是,加價不是漲價。對這種汽車營銷“攻心戰”,消費者完全可以變被動為主動:應該主動向有關稅務部門舉報不法經銷商的加價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