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屆東京汽車展依然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應邀參觀車展的中國媒體記者在參觀、采訪事宜完畢后,都已返回國內。這里面的很多記者可謂是見多識廣,但本屆東京車展依然帶給他們強烈的震撼,使他們感受到巨大的落差。
來自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家汽車生產企業和機構參展,79輛新車全球首發,120輛車日本首發,這種規格首先讓我們最引以為豪的北京車展、上海車展相形見絀——固然在規模上我們還可以和別人叫叫勁,但別人展示的那么多“鮮貨”,與我們只能展示滿大街跑的“大路貨”一比,高下就出來了。
日本是發達國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日本汽車工業是巨人,中國汽車工業只是嬰兒。這樣的定位論或許使我們在面對差距時,稍微心安理得一點。但真正的壓力并不是來源于這種明里的差距,而是深層次競爭力的差距,來源于把握未來能力上的差距。
本屆東京車展的主題是“Driving Tomorrow,from Tokyo”(駕馭明天,從東京開始),明天的汽車工業是怎樣的?汽車技術如何發展?本屆東京車展對此做了很好的詮釋,日本三大汽車公司詮釋得更是尤為精彩。
環保,本屆東京車展如此定義未來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采用混合動力、燃料電池等環保技術的概念車和即將投放市場的環保車也因此成為最大焦點。豐田新任社長渡邊捷昭大張旗鼓地為公司的環保導向呼喊,說“環保+感動”是豐田的一貫追求。“感動”是說要一切以消費者為本,“環保”則表明豐田在汽車技術上的至高追求。
理念上的追求必須實實在在地反映在技術創新上,否則只能算空喊口號。在這方面,日本汽車公司言行比較一致,豐田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概念車“Fine-X"排放物只有水蒸汽,本田推出了FCX、KIWAMI環保概念車,日產展示駕駛室可旋轉的電動汽車Pivo,此外,馬自達、鈴木、三菱等日本汽車廠家都有環保產品展示。
顯然,這種環保概念車對于中國汽車制造商來說,似乎顯得有點“形而上”了,因為我們目前還在為能否自主生存而掙扎,還在為最基本的技術而苦惱。東風公司前總經理苗圩曾經感慨,“這些先進技術概念和環保科技”離中國還是遠了些,如今,苗圩已另有高就,但他的感嘆是否仍將在中國汽車工業里不斷被重復呢?
中國汽車工業走到今天,大則大矣,但是不強,所為者何?因為缺乏“靈魂”,基本是在代工或摹仿,缺乏技術創新,這就形成了一個貌似強大的“空殼”;北京、上海兩大車展走到今天,大則大矣,但亦不強,為什么?同樣因為缺乏“靈魂”,無法像五大國際車展一樣,除了自身的鮮明特色外,還能夠深刻反映出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如本屆東京車展引導的“環保潮流”。
本屆東京車展上少了中國自主品牌的影子,很多人深以為憾,可是,如果中國自主品牌真的去了,它拿什么奉獻給觀眾呢?
以前有個觀點認為,在傳統汽車領域,中國落后于發達國家二三十年,已失去追趕的機會,而在電動汽車領域,技術水平和產業化程度差距相對較小,中國還大有可為。不知道看過這次東京車展之后,我們是否還能堅定地這么認為?
惟有自主創新,才能賦予中國汽車工業真正的“靈魂”。否則,“Driving Tomorrow”只能是“from Tokyo”,而不是“from China”。